江勤學,現任莘畈鄉黨委委員。2019季度“閃光婺星”,2020年度“閃光婺星”白沙溪申遺團隊核心成員。曾榮獲2017-2018年度金華市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2020年婺城區“四大四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我是江勤學,一名水務工作者,2011年,我進入婺城區水務局工作,從那時起,我便與婺城的“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文物與古跡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在婺城區,就有一座承載文明的古堰——白沙溪三十六堰,它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始建于公元27年,距今1900多年,首堰至尾堰橫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灌溉面積達27.8萬畝。
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文明進程的影響,2019年10月底,婺城區啟動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工作,并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負責申遺工作。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面臨著范圍廣、時間緊、任務重、人手少且競爭異常激烈等多重困難,我們申遺團隊迎難而上,勇挑重擔,以向世界趕考的姿態奮力工作。我們沿白沙溪往返50余趟,以腳步丈量白沙溪的一草一木,走訪干部群眾360余人,筆記本記錄了滿滿5本,全面了解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前世今生。
記得當時得知高儒村老村支書家中收藏有一本記載古堰書籍,我們欣喜地來到老村支書家中,他從箱底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表皮破損泛黃的書籍,是清朝年間的《白沙昭利廟志》。我們如獲至寶,這是對申遺工作極具說服力的考證,但老人視其為珍寶,不愿外借。于是我們三顧茅廬,反復陳情,終于得到了老人的信任,為考證研究填補重要一環。
類似背后辛勤付出的工作數不勝數。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宣傳片播出,雖然僅有短短6分鐘,卻驚艷世人,而我和我的團隊背后付出時間何止60天。從腳本草擬、情景安排、方案討論,到文案定稿、現場拍攝、制作完成,多少次徹夜無眠只為文案中一句話語的準確表述、一個情景的更好展現。自籌備申報到2020年12月8號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我們組織了不下百場的研討會、論證會、審查會,保證工作的精益求精。可以說,申報文本上的每個數字背后都有道不盡的故事。
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成功,成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婺城“金名片”。我們申遺工作組被評為年度“閃光婺星”團隊。我捧著沉甸甸的證書,明白這份榮譽不僅屬于我,更屬于夜以繼日的工作組全體成員,屬于古往今來治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仁人志士,屬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婺城人民。
奮斗的青春最靚麗。在婺城區“雙城”戰略迭代升級的趕考浪潮中,“閃光婺星”是對我們成績的總結,更是接續奮斗的開始。(記者翁哲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