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 、陳俊攝
一汪清冽的白沙泉奔騰而下,穿越山谷,時而平緩,時而險峻。位于婺城區瑯琊鎮的泉口村得地勢之要,將白沙溪進入平坦腹地的第一口山泉引到了家門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勞的雙手取自然之饋贈,千年窯火生生不息;這個江南小城的魚米之鄉,更于數百年前誕生了甘美醇香的金華酒,醉倒了萬千文人墨客,把酒吟詩,揮毫潑墨。日前,泉口村正式列入金華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開啟了非遺旅游新篇章。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
1976年,韓國新安海域打撈出一艘古代沉船,艙內有陶瓷器一萬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鈞窯系”瓷器產自金華鐵店窯,包括三足水盤、注子、花盆三個品種。1983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到日本參觀展覽時,對此做了確認。1981年,日本文化報部、文化財管理局《新安海底遺物》一文對此做了詳細報道。
由此,一段塵封的歷史被徐徐揭開。
鐵店村是婺城區瑯琊鎮泉口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與白沙溪直線距離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產松木,多粉砂巖。自北宋年間(約公元960年),這里便世代有人以燒窯制瓷為生。與我國多數南方窯系相似,婺州古窯多為龍窯,坐北朝南,與地面約呈30度角,窯身有多處添柴口,以實現窯火層層升溫,在古代,一窯瓷器通常要經過半個月的煅燒。相傳鐵店窯址即有三條龍窯。龍窯旁,通常配套有濾泥設施,窯工們采集的瓷土須經碾磨,泡水,通過五道濾口,變得十分細膩,而后風干,方能使用。受氣候條件影響,窯工唯有選在秋后氣候干燥、天氣晴好時方能拉坯、燒窯,土生瓷,窯變常有,風云不定,燒窯及開窯前,窯工們必要祭祀窯神“神農氏”。據相關史料載,婺州鐵店的這支窯火持續燃至元代,約公元1271年。
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位列探花。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首創化妝土工藝,于漢代中期即開始使用青、褐兩色釉。西漢以前,婺州窯原始瓷多見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現過青黃釉、彩釉等豐富的釉色,及針點紋、網格紋、連珠紋等修飾圖案。南宋時期,婺州窯吸收各地窯口之所長,燒制青白瓷、青瓷等,出產日用瓷及觀賞瓷,遠銷全國各地,并出現出口瓷。
新安沉船中發現的婺州鐵店窯瓷器即為宋元時期出口瓷。這些婺瓷由鐵店窯沿線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錢塘江,去往明州(現寧波),再行出海,對外貿易。
2001年,婺州鐵店窯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而在全國眾多古窯址中,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僅22家。2014年,“婺州窯陶瓷燒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婺州大地上亦涌現出陳新華、尹根有、邵文禮等諸多代表性傳承人。
走進鐵店村沉睡的古窯址上,層層疊疊壘著古婺先賢的智慧。每一片古瓷都在它幽深的光暈里,訴說著婺窯的千年發展足跡。窯火邊軟綿綿的情歌還在山腳下傳唱,當年的燒窯人卻不知去了何方。當地人說,拉坯制瓷,心里想著什么,做出來的就是什么,環肥燕瘦,淡妝濃抹,美態千秋,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制瓷人只肯對瓷土說的心思,都藏在這古窯殘存的爐瓶杯盞里,也藏在古盞酒壺中。
古婺佳釀飄香四海
秋九婺窯開,新一爐的瓷器從古窯口流向千家萬戶。待到冬日嚴寒之時,酤一兩酒,點上紅泥小火爐,圍爐而坐,且以新火試新酒。
泉口村村民陳順財年過天命,守著這口祖傳的酒窖已整整三十載,誰也說不清這金華酒究竟源于何時,陳順財只知道,他的爺爺,以及他爺爺的爺爺,都是地主家的酒腦,手把手地教會了子孫后代這門糊口的手藝。除了手藝,陳順財極少知道別的,他只知道自己酒窖里的和祖輩杯盞里的那口酒是一樣的。
在如今的消費市場,金華酒通常被劃入黃酒大類。在陳順財眼里,這是個天大的誤會。從釀造工藝看,金華酒屬雙曲酒,講的是“雙曲發酵”、“冬水釀冬酒”,從取材到出窖,少說也得經歷兩度春秋。
“白沙春水鏡光清,水面無風似掌平。春暖錦鱗吹細浪,晚晴黃鶯囀新聲。煙堤綠樹人家小,云渚斜陽釣艇橫……”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楊柳剛剛吐了金線,陽光照進水里,又透過竹林明晃晃地打過來,白沙溪畔金燦燦的灘涂上冒出了一抹蔥綠,這些都被酒腦們瞅在了眼里。待到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他們便趕來把它們收割,冷不丁地驚起一行白鷺,暈開的碧水里漾出好多人的臉。白沙溪畔的酒腦管這長著黑線的野草叫“蓼草”,它自古就長在白沙溪畔,酒腦們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開,蟬鳴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麥曲,而后只要閑閑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糧倉,剩下的都仿佛透著酒香。但酒腦們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將紅曲、麥曲及剛蒸熟的糯米按著祖傳的方子埋入酒壇。酒壇子里住著酒神,發酵后數日,酒腦必往酒壇子里給酒神喂飯。打點妥當,而后密封,藏進窖底,待到來年隆冬時節,便可就著爐火溫一壺古婺佳釀。
古婺酒坊,素以一擔米出一擔酒,金華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頭聞名。《三言二拍》、《金瓶梅》里都曾頻繁提及金華酒,武松正是醉了金華酒,方才上山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可見,金華酒于明代時已聲名遠播。
白沙泉制金華酒,似是古已有之。白沙溪白龍橋流域段有村名曰“古方”,傳“古方”原名“酤坊”。漢代實行“榷酒”之政,即酒類由政府專營。當時的“酤坊”即是專營制酒售酒的官家酒坊。
時光的窖藏里,金華酒從官家酒變為農家酒,如今卻成了隱身林麓的酒,其釀造技藝被列入金華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倚賴保護性傳承。
話說《三言二拍》里,還記載有一味名為“錯認水”的金華酒。滋味如何,且不細說。酒香藏古巷,只待有緣人。
非遺古村煥發新生
古窯與古酒,為這個依山傍水的古村鋪墊了風雅的底色。走進泉口村,隨處可見古樹古井,粉墻黛瓦,小家別院。緣溪而行,只聽得水聲嘩嘩,鳥鳴啾啾。時不時地,可以聞見鄉民家中飄來的炊煙的味道,和著酒香、飯香、花香,在大自然澎湃的氣韻中幻化出獨具一格的前、中、后味。
寧靜的小村,恬淡的日常,深厚的人文,純正的工藝,給自然山水染上了別樣的風華。小村盡頭有一處高坡,高坡上一棵老樟樹,占據了古村視野的最高處。千百年來,這是世世代代泉口村人在舉目望不見窯火炊煙的年月里,抬首仰望的希望,衣錦還鄉的方向。
近年來,泉口村利用優良的山水自然優勢和深厚的文化資源,文旅產業已初具模式。區域內的非遺資源能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金華酒、婺州窯傳統制作技藝體驗、尋訪漢代白沙古堰等文化旅游品牌活動已初步形成。此外,泉口村還通過旅游村莊創建、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提升村莊環境,不斷完善村莊建設,村內及周邊新建白沙溪景觀帶、休閑綠道、公園、便民停車場等,為探路非遺旅游經濟提供配套支持。
據悉,泉口村發展規劃整體定位以婺窯非遺文化為媒介,展示泉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綠色生態環境,開展各類精彩紛呈的活動以及打造以“慢旅泉口”為主題的非遺村居休閑游,帶游客感受農村生活,將白沙溪及其沿線將成為集山水觀光、田園休閑、養生度假、文化體驗為一體的觀光休閑帶,帶動周邊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