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9日,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全片共八集已全部完成推送。該系列片在婺城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也由此引發了全社會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新一輪關注和熱議。這一波熱議從婺城延伸到全國,哲學博士、中國故事雜志副總編輯、華民慈善研究院院長、大理大學客座教授唐宜榮還專程為系列片的每一集撰寫了觀后感。
據悉,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由中共金華市婺城區委、婺城區人民政府和金華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知名音樂人、婺城鄉賢陳越編劇,國家一級導演陳建平執導。全片以藝術的鏡頭展現了婺城母親河兩岸繁衍生息的農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遺文化,用人文的視角解讀了綠水青山下的幸福密碼。
《白沙溪》的編劇陳越先生幼時便生長在白沙溪畔。早在27年前,他便取材白沙溪上的白龍橋,創作了《江南有座金華城》,白沙溪是陳越藝術性靈生長的沃土。
在《白沙溪》的第二集《寶塔搖鈴》,白沙溪畔的洞山塔成為陳越散文般的時光記憶的主角。洞山塔是婺城人認知中頗具靈性的寶塔,也是“白沙八景”之一“寶塔搖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集,陳越這樣回憶:“在白沙溪畔的古方村,有一座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洞山寶塔’。這座磚石結構的空心塔,六角七層,高聳云霄。塔身層層內斂,壁畫精美絕倫。尤其是拱門上‘聳壑昂霄’四個字,遒勁雄渾,透著一股說不出的滄桑。在這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猛然間有一座古樸莊嚴的寶塔映入你的眼簾,這份驚喜,遠比稻浪翻滾的田園風景更為誘人……”
這座神奇的寶塔牽動著走過白沙溪畔的婺城兒女于童真年代泛起的無限遐想。
“古方是白沙溪畔的大村落,關于這座洞山寶塔的來歷,多與這個村莊的朱氏家族有關。而關于這座洞山寶塔的傳說,則多與此地的風水學說和家族興衰有關。這些亦真亦假的傳說,給古老的洞山寶塔披上了一層頗為神秘的色彩。在古方村,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老街穿村而過。遍布兩邊的小酒館里,你隨便問一個本地人,他都會自豪地告訴你關于這座寶塔的前世今生。這些傳說中最被人提及的,就是關于古塔藏寶的故事……”從寶塔的陣陣清脆的鈴聲中走來的傳奇故事,滋養了幼年陳越豐富的內心,也牽引著他在心中捏塑著一個個英雄夢想。
這份由故鄉寶塔引出的有關鄉土人文的敘述,對兒時經歷的追憶,以及由此顯露出的細膩的情感,又一次將唐宜榮打動。
唐宜榮這樣寫道:“看完《白沙溪·第二集·寶塔搖鈴》,我更覺得昨天看完第一集的感觸是有道理的!靜的塔與動的鈴、靜的岸與動的溪,交織著實與虛的統一、情與理的協同、近與遠的追尋、文與景的呼喚,都在這精妙與精神的幾分鐘千秋之中!”
(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