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類文明從高山大河中走來,汩汩清泉是哺育人類生長的甘甜乳汁,蒼翠山林蘊藏著人類發展無窮的寶藏。漸漸地,工業文明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從鄉村涌向城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滾滾春雷叩響了生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門。婺城南呼北應,南山、北山重新裹上綠色的新裝,承載著新農業、新農民走向生態農業富民路。
記者張苑
北山之巔奏響生態農業富民曲
從北山山脈涓涓而下的第一口山泉,灌溉了北山之巔的山水盤前,更滋養了盤前村百姓恬淡富裕的小康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下酷暑如期而至,山上清涼民宿如約開門。盤前村的氣溫常年比山下低6度,盤前的涼爽引來了山下避暑的游客,盤前的蔬菜則成了山下市民舌尖上一年的牽掛。
盤前人世世代代靠山吃山。他們循序改稻種蔬,引進大棚、噴滴灌等現代農業設備,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共有蔬菜種植面積1500畝。每天40噸蔬菜由村里的6個大卡車統一運往山下批發市場,分銷省內外,年產值1200多萬元。從“高山困境”中走出“高山生態農業”的綠色發展之路,盤前村打贏了一場脫貧致富翻身仗。
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之巔,空氣較山下清冷許多,大山環抱著小村,村里只有一條小巷,小巷兩邊,粉墻黛瓦一戶緊挨著一戶,相擁在山坳里。
時代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山。盤前村改稻種蔬,栽種大量蘿卜。得益于自然資源優勢,高山蘿卜口感甜脆品質佳。這個山巔小村邁開綠色經濟發展大步伐。一個18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補貼900元,北山之巔出現大批蔬菜大棚,為盤前蔬菜撐起了“晴雨傘”,加之噴滴灌等現代農業技術的跟進配套,為蔬菜品質的穩定提供了保障,品質差異日漸凸顯。
隨后,系列匹配性優質新品種的引種,種植結構的調整,讓盤前村品類單一的大棚欣欣向榮。番茄軟糯鮮甜,可以從7月賣到11月。芹菜、萵筍、茄子、辣椒……大批高山蔬菜趕在山下菜季結束后方才上市,紛紛賣得好價錢。原本單價2元的有架四季豆經品種改良賣到了8元一斤。高山蘿卜更是賣到了5元一斤的高價。盤前村105戶農戶以蔬菜種植為業,占到了全村總戶數的95%。
在此期間,盤前村成立了北山高山蔬菜合作社,在金華東站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了批發點,全村農戶抱團將盤前蔬菜統一外銷。農戶可以將蔬菜賣給合作社,可委托合作社代銷,也可自運蔬菜借合作社店面自主銷售。每天凌晨3點半,村集體置辦的6輛大卡車往返兩趟載著新采摘的蔬菜匆匆趕往山下,每日40噸蔬菜經分銷供應杭州、溫州等省內地級市及上海、江西、福建等鄰近省市。成交后,合作社抽取成交額的3%至5%作為服務費。2014年遇上萵筍滯銷,合作社以一筐15元補貼給農戶。隨著體量的增大,批發部從一家增至兩家。如此一來,既鼓勵了農戶擴面種植的積極性,又規避了散戶競價銷售的內部競爭,這為盤前高山蔬菜保價保質發展鋪就了穩定軌道。
2012年,盤前村探路農家樂及民宿經濟,全村260個床位,日人均食宿消費100元,每逢酷暑便一鋪難求,這也同時拉動了高山蔬菜“上門購”。到訪游客總愛買上一筐蔬菜下山,分予親友嘗鮮。盤前蔬菜成為北山的“旅游產品”。口口相傳,夜訪觀景臺,再到盤前買一筐新鮮菜,成了金華市民的生活新時尚。
南山腹地騰飛生態農業還鄉夢
時入夏末,平原西瓜采摘已然接近尾聲,而在南山腹地莘畈鄉井下村,一批高山西瓜卻剛剛進入成熟旺季。40多畝高山瓜匍匐著爬滿山坡。瓜農們穿梭于瓜田間,判定成熟后放進籮筐,而后挑下山去,搬上大卡車。每天早上近4000斤高山瓜穿過平緩的湯莘公路,來到湯溪鎮上的門店。定價2.5元一斤,高出大棚瓜近六成,皮比普通平原瓜厚,卻因產自高山水源地、口感清甜爽脆頗得人心,一度熱銷,下午買全靠預定。
瓜田的主人陳森林介紹,瓜田里種植的主要是“浙蜜五號”、“浙蜜六號”兩個品種,早年與省、市農科院合作進行小規模試驗,瓜皮厚,便于高山運輸,在高山環境培育下能有較好的成熟度,瓜瓤水分足,口感清甜。第一年結果后,陳森林送給親朋好友品嘗,良好的反饋引來不少上門客,零售訂單如雪花般紛紛揚揚飄來。
第二年,陳森林開始循序漸進,擴面種植,高山瓜也逐步在湯溪鎮上的門店周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少忠實粉絲還加了陳森林的微信。種植規模循序擴大,客源流量逐漸增多,供求兩旺,一個從婺南山鄉走出來的爆款單品就這樣孵化成熟了。
不似尋常基地大規模單品種植,在陳森林的瓜田里,層層疊疊密布著各色植被。喬木層楊梅、桃樹還有梨樹,灌木層李樹、藍莓兼有茶樹,林下西瓜、黃精抑或其他,品類豐富,單品規模卻不大。
高山蔬果素來種植及運輸成本高,銷售渠道更是難上加難,畝產收益低,加之長期以來看天吃飯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讓農民豐產增收存在較大風險。而陳森林的集約型種作對接散客零售模式恰恰破解了這雙重難題,為家鄉的“綠水青山”變身“金山銀山”找到了“高凈值”密碼。
2013年,36歲的陳森林返鄉創業,著手生態農業經濟,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放飛生態經濟發展夢。在他看來,現代農業大棚種植并不適合這塊土地,只有在綠色生態種植基礎上多種經營,才能有效控制風險。因此,他種了十多個品種的蔬菜,綜合起來每年畝產收入穩定在一萬元。
那么,陳森林是如何打好“組合牌”的呢?百余畝的基地里,楊梅喜陽,枝葉繁茂,為林下喜陰的黃精創造了生長條件;春茶采收后,林下藍莓進入開花結果期,互不干擾;春茶采摘過后,便是春、夏、秋的鮮果,直至秋冬采挖黃精,節奏明快、滿滿當當地填充了一整個豐收年,有效提升了高山生態農業的畝產效益。
陳森林從打開親朋好友圈開始,根據試種期的好口碑指導前端種植計劃,同樣用口碑傳播引流意向客源,上門提貨;積累到一定規模后,核算運輸成本,在臨近莘畈鄉的湯溪鎮上開了門店,鎖定社區經濟。待社區經濟穩定后,陳森林開始擴大服務覆蓋面,開啟送貨上門服務,利用微信等平臺玩起了“會員經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