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張紅星)小籠包是金華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風味小吃,早餐來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可以為一天的工作生活注入滿滿的元氣。小籠包皮薄肉厚、口感軟糯,小巧玲瓏的包子里不止承載著一個城市的鄉愁記憶,也蘊含著制作者辛勤的汗水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老板,我要兩籠小籠包,再來兩碗咸豆花。”在白龍橋鎮金龍路上,有這樣一家小籠包子鋪,每天早上不到6點就有陸陸續續的食客前來,煙火氣籠罩著狹小的店面,里面一派忙碌的景象。
老板娘曾惠萍忙著張羅顧客、收拾餐桌、打包結賬,丈夫張宏偉負責后廚,將提前和好的老面粉分成一塊塊小面團,搓薄面皮塞入新鮮的肉餡,再將一個個成形的小籠包放入蒸籠,手法熟練,一籠小籠包的制作不超過1分鐘。一屜屜蒸籠放到鍋上蒸上個七八分鐘,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就可以出爐了。
曾惠萍夫妻倆經營這家小籠包子鋪已經有18年了,每天凌晨2點起來準備食材、和面,早上5點開門營業到10點半,除了過年那幾天,幾乎全年無休。“我們每天至少能賣出600籠的小籠包,周末節假日的時候生意會更好,忙不過來還得拉著家里的老人小孩來幫忙。”說起每天的火爆生意,曾惠萍臉上的疲勞立刻一掃而空。
食客陳先生告訴記者,這家店有他學生時代的回憶:“我曾在白龍橋中學上過學,經常來這里吃小籠包,直到現在還是忘不了這一口味道,隔三差五就帶著家里的小孩從市區趕來,吃完還要打包幾份帶回家。”如今,白龍橋小籠包已經成為白龍橋的美食名片,附近的居民、店家,遠道而來的游客、回頭客,紛紛贊不絕口,碰上過年沒開門的那幾天,也總有陌生電話打來咨詢何時營業。
“我們的小籠包是全老面粉發酵,用最新鮮上好的豬肉和餡,良心的好品質是店里客源不斷的秘訣。”曾惠萍告訴記者,夫妻倆的包子手藝是跟父母學的,開店初期也擔心生意不好,后來通過顧客的反饋、金華人的口味喜好,不斷地改良創新,慢慢地有了今天的好局面。十多年來,盡管慕名而來的食客越來越多,曾惠萍也一直沒有想過調整價格,只在去年豬肉大幅漲價的情況下,上調了1元,一籠小籠包7塊錢,口口鮮肉,良心好價才能薄利多銷。
如今,靠著這家小籠包子鋪,曾惠萍一家的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越過越好。“大家愛吃我們家的小籠包,是我們最開心最滿足的事情,只要還有力氣,我們會把店繼續開下去,做到三十年、四十年,如果小孩以后有意愿接手,那就一代一代傳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