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記者孫武斌、通訊員彭麗莎)“好山好水才能種出好藥材。”昨天,在婺城區沙畈鄉潭背村,村委會主任包根玉指著眼前的金線蓮種植基地說。
說起種植金線蓮,包根玉連稱“純屬偶然”。婺城區沙畈鄉地處婺城西南山區,山林資源豐富,水資源優質,是水源涵養與生態功能區。放眼望去,沙畈鄉置身于綿延不絕的“綠色外衣”之下,而在這“綠衣”之中,藏著一種“挑剔”而又珍貴的中草藥——金線蓮。這種中草藥被業內稱為“仙草”,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極其苛刻,經濟價值也很可觀。
2017年,當上潭背村村委會主任的包根玉看著眼前的這萬畝山林,想著怎樣才能帶著村民發展經濟。考慮到沙畈鄉環境氣候非常適合金線蓮的生長,加上他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山里人,知道村里山上就有野生金線蓮分布。野生金線蓮全草均可入藥,市場價格高。而在村民的眼里,種植中草藥是門新學問,從沒有種植經驗,也沒有技術指導,并不認為中草藥產業能夠幫助大家致富。
包根玉始終堅定自己的想法,開始學習金線蓮的種植條件、生長周期、作用功效等,又在婺城區科技局、市農科院技術員的指導下,參觀金華市農科院金線蓮種苗基地,他決定種植金線蓮。
說干就干,包根玉很快租借了5畝山林,作為金線蓮種植基地。經過一系列整改山林、選種育苗、改善設備等前期工作后,2018年5月,包根玉開始試種金線蓮。正式試種后,各種各樣的難題擺在他的眼前,哪塊地方最適合種植?什么樣的濕度、溫度才是最合適的?哪塊土地營養好?接踵而至的難題并沒有難倒他,他查資料、問專家,不斷嘗試后,金線蓮的生長習性也逐漸被包根玉掌握。
與此同時,考慮到種植金線蓮成本高、難度大,要大力推廣較難。因此,在繼續種植金線蓮的同時,包根玉還試種三葉青、黃精、白芨等成本低、時間長的中草藥,為村民選種合適的中草藥品種。去年底,包根玉的種植基地迎來第一批金線蓮的成熟,盾形的小圓葉子,細長的葉柄,棕褐色的外觀,優質的“仙草”給他帶來近15萬元的收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