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帥、劉小剛
一座城市的文明是靠管出來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強調“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地方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創新和實踐,各地創新城市基層治理的新方案,是豐富和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源泉。
第六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我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膽探索改革創新,在立法立規、體制改革、機制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我市繼續在推動機制有效落地、形成系列創建經驗上下功夫,把固化創建長效機制作為展示金華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窗口”,為推動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更多的金華實踐和方案。
加強文明立法:
依法治市推到底
高水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兩年來,我市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引領,堅持德法并施、軟硬并舉,加強文明立法立規工作,有效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
在市人大常委會的推動下,《金華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金華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金華市養犬管理規定》三部地方性法規和《金華市民文明公約》相繼出臺。“金華文明立法‘三部曲’通過弘揚文明行為,懲戒不文明行為,引導市民提高文明素養,進一步鞏固我市文明創建成果,使文明創建從常態化邁向法治化軌道,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題中之義。”“三部曲”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今年,市人大又將三部地方性法規的貫徹執行工作作為重點監督課題,使三部地方性法規真正從“紙上”落到“地上”,為我市城市文明發展提供法治的引領和保障。
市政協每年都要搭建市區兩級“請你來協商”平臺,圍繞“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決勝文明城市創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等主題進行“面對面”協商,解決文明創建難題、難點。拆除“假圍墻”、加強“商圈管理”、提升“市區公廁管理水平”等一系列創建難題因此得以推動,為我市文明創建提供了強大的民主監督支持。
改革環衛體制:
一把掃帚掃到底
檢視一座城市的文明素養,出行看交通、低頭看衛生。多年來,市區環衛管理一直實行多頭管理,導致城市環衛保潔存在諸多盲區。近年來,我市全力推進城鄉環衛體制改革,按照“市主導、區主體、鎮(街)主責、社區主抓”原則,市區逐步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的“一把掃帚掃到底”的環衛管理體制。
根據“統一領導、統一標準、統一督考”要求,先后制定出臺《環衛保潔作業規范》《公廁管理規范》《垃圾轉運站作業規范》和《環衛作業服務企業信用評價辦法》《生活垃圾運輸企業信用評價辦法》等具體操作辦法,對市區建成區環衛工作實現全覆蓋。搭建金華智慧環衛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以環衛業務管理為核心,利用科技設備監控環衛人員、車輛作業軌跡實時監管和記錄溯源查詢,實現基礎設施運作、保潔作業、垃圾處理等環衛工作的“精細化、科學化、智能化”管理。
改革的紅利實實在在體現在金華城市的環境面貌變化上,主次干道干凈了,大街小巷清爽了,城中村、城鄉接合部整潔了;機械化清掃大大提升了環衛保潔效率,垃圾收集轉運的智慧化和精細化水平也得以提高,公廁管理按照“四無四有”要求全面優化……環境整潔、市容亮麗、生態宜居,成為和美金華的常態。
創新社區管理:
一套機制管到底
抓好文明社區創建是提升市民居住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實事工程,最能體現“人民滿意”的創建目標。兩年來,我市在文明社區創建工作中堅持問題導向、標本兼治,不斷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深入開展社區“十大頑疾”整治,全力推進社區物業(準物業)全覆蓋,市民居家環境大幅改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增強。
徹底整治社區頑疾,推動社區環境大蝶變。創建一開始,我市就對社區(小區)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歸納出十大類頑疾,創新推出“牛皮癬”整治“五療法”等一系列好做法、好經驗。金義新區多湖街道下瀆口社區曾經是個臟亂差社區,常為店招破損、占道經營、垃圾亂丟等問題所困擾。借創建東風,下瀆口社區黨員干部第一時間發動居民,落實“門前五包”,給店面房亂象對癥下藥;清理樓道雜物,細化開展文明樓道評比等。社區居民參與文明社區創建的獲得感真真切切。“社區整體環境好了,不僅自己住著舒服,租房的價格也漲了。”如今的下瀆口儼然是個“開放式別墅區”:外立面協調統一,綠化蒼翠盎然,庭院一戶一品,秩序井然。
全力推進物業(準物業)全覆蓋,促進社區管理大改善。創建開始前,市區123個社區、1339個小區中,僅有395個社區有物業,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創建兩年來,我市建立起了覆蓋全部社區的物業管理和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全面籌建物業管理小區業主委員會,推進物業全覆蓋;建立物業費征收機制和公示制度、黨員干部問責機制和群眾征信懲戒機制;出臺“星級物業”評定辦法,定期開展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的評比。今年,我市把物業(準物業)管理納入“信義居”平臺。在小區業主、物業服務企業、政府主管部門三者之間,搭建了透明、便捷、智能的房地產業服務平臺,打通公安、發改、民政、市場監管、建設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線上繳費、動態考核、實時指導、日常監管、投訴處理、評價獎懲六大功能。
重點規范社區志愿服務,引領社區管理更精細。和物業(準物業)管理機制一樣,“一格一姐”機制,也是我市社區治理模式的重大創新。市區每個社區巾幗志愿者,按照“就近、就便、就熟”的原則服務網格內家庭,實現社區精細化管理。這一項機制,既是社區精細化管理的一大創新,也是物業(準物業)管理機制的有效補充;既能充實“茶花姐妹”的志愿服務活動,又能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發揮巾幗力量。另外還依托“一格一姐”機制,加強社區家長學校規范化建設,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落實“門前五包”:
一項責任壓到底
城市不僅有高鐵站、公園群這樣的大門面,也有機關企業、沿街商鋪、社區(小區)這樣的小門面。人人都把門前管理好了,城市的公共環境將變為一道風景;管理不好,則會成為一塊瘡疤。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包立面、包文明)。市區各沿街商鋪“門前五包”責任書簽訂率100%,機關行政事業單位輪流值班制度得到有效推行,一大批示范街、示范商戶成為城市街頭的文明自覺踐行者,從而在源頭實現對城市臟亂差現象的管控,城市環境衛生面貌大幅改善。
商圈是城市商業最集中的地方,“門前五包”做得怎么樣,關系到城市的形象和文明。今年3月,我市依據《金華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金華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兩部地方性法規,制定核心商圈“一圈六方”管理辦法,即每個核心商圈都由6個部門(單位)協同管理,通過推進商圈綜合管理工作,實現“共管、共治、共享”新格局,市區商圈環境面貌大為改觀。
在金義新區萬達商圈,沿街商戶門口都貼有“門前五包”責任牌。實現“三色卡”流動管理,激發了商家的主動性,形成了自查自管的好氛圍。“門前五包”機制落實以來,產生了萬達金街、義烏街(小吃一條街)、雅堂街等一大批“門前五包”示范街,成為市民享受城市美好生活的好去處。
優化政務環境:
無證明城市改革抓到底
日前,中央依法治國辦發布第一批擬命名的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我市“全面實施‘無證明城市’改革”入選全國24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2019年,全市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全面推進“無證明城市”改革,遵循“法無規定一律取消”的原則,實施6個“一律取消”——凡是沒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證明材料,開具證明的部門、鎮街、村居無權查證、無法開具的證明材料,能夠通過申請人現有證件憑證辦理、申請人書面承諾等信用管理手段解決和通過市政務網大數據信息平臺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的證明材料,一律取消。真正實現了從“向群眾要證明”轉變為“政府主動證明”,從“各跑一次開證明”轉變為“全程無證明”的質變。以市民陳先生每年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償還購房貸款本息為例。在過去,他需要提交身份證明、單位證明、銀行還款流水等多項清單,一年一次,費時費力。自從“無證明城市”改革以來,他只需在“浙里辦”平臺提出申請,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會在3個工作日內承諾辦結,不需要陳先生提供紙質證明。
據統計,我市在“無證明城市”改革中共直接取消證明861項,通過告知承諾取消613項證明事項,通過數據查詢取消證明1081項,通過部門核驗取消證明1497項。僅2019年就減掉證明數約137.97萬件,“無證明城市”改革滿意率達99.9%。改革成效吸引外地市24批次300余人前來考察學習,改革經驗引起新華社、央視、中國青年報等國內主流媒體關注。
創建,永遠在路上。創建長效機制是鞏固創建成果,提升創建水平,不斷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手段。兩年來,我市城市基層治理在創建中不斷創新,一系列好辦法、好經驗得到有效的推廣,大大提升了金華創建的美譽度和影響力。2019年以來,全國各地來我市學習考察創建工作代表團超過50個,金華創建經驗在國內廣泛傳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