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記者邵建偉、錢旭升)昨天上午,四川省汶川縣水磨鎮郭家壩村扶貧車間,車間主任林福美正在手把手指導工人熨燙襯衫袖口。這個由義烏市福田街道援建的扶貧車間去年6月開始投產,受疫情影響,一度停工,今年2月19日起正式復工,這也是汶川縣春節后首個復工的來料加工車間。
“我們車間一共有35人,帶動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來料加工讓我們實現了在家門口脫貧!”林福美說。
按照浙江省對口支援工作部署,汶川縣由義烏及蘭溪結對支援。汶川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為了照顧家庭等原因,大多數人不愿意外出務工;義烏則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各類商品需求旺盛,許多生產企業被“用工難”所困。在這種背景下,“來料加工扶貧車間”應運而生。
2018年8月下旬,義烏與汶川簽署來料加工產業戰略合作協議。當年9月,在福田街道和義烏來料加工聯合會的努力下,首批義烏小商品訂單到達綿虒鎮高店村來料加工車間。與此同時,“汶川縣人民政府駐義烏來料加工聯絡處”在福田街道掛牌成立。2019年開始,汶川全面推廣發展來料加工扶貧產業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汶川縣來料加工扶貧車間總部設在該縣威州鎮。車間主任楊梅負責詳細記錄各加工點物料收發等數據。“我們主要為義烏代加工內褲、襯衣和小工藝品。首先,義烏把原料發到車間總部,總部再將原料分發到35個分車間,完成所有工序后,再返回總部,通過質檢、包裝,最后發往義烏。”楊梅說,車間每月加工30多萬件。每加工一批結一次賬,工人加工一件可掙0.7元,手腳快的每天能掙七八十元,“真的要謝謝義烏!”
和楊梅一樣,說起義烏,林福美也倍感親切:“我已多次去義烏,學習先進的襯衫生產技術和銷售經驗,每次去都像走親戚一樣!”就在上個月,林福美還注冊了襯衫品牌“義蜀緣”,她希望通過這個品牌,感謝義烏政府和人民。同時希望借助品牌優勢,增加利潤,讓老鄉們獲得更大的收益。
據了解,自從結對幫扶以來,金華市已累計為汶川舉辦來料加工技能培訓班26期,受訓人員超千人。汶川現已在全域建成來料加工車間35個,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就業人員突破100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5人,人均增收超過1500元/月。
市對口辦主任金文勝表示,抓產業促增收是脫貧的關鍵。汶川勞動力優勢加上義烏大市場的優勢和成熟的來料加工經驗,通過開辦扶貧車間,大力發展來料加工產業,是實現合作發展、互惠共贏的一種高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下步還要向我市其它結對地區推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