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艷霞
城市的風貌、城市的文脈、城市發展的動態,記錄了一座城市每一個前行的足跡,承載著一段段豐厚的歷史!八蠂Ю铩鈮航鞘闹荨保鳛榻鹑A的主城區,婺城區一直以來都是充盈著濃郁人文氣息的鐘靈毓秀之地。近年來,婺城全區立足“描繪美麗鄉村圖”、做好金華市“門面擔當”等一系列施政之本,錨定“文化新標桿”的目標,積極致力于打造一座美麗宜居、文化豐滿的“人文婺城·幸福城”。
婺城水映照一城活力
城市的水,是養育城市人的生命之水,當城市的水“活”了起來,城市的人也笑了起來,婺城也不例外。
2019年以來,一場以“婺城水·幸福城”為戰略目標的治水興水宏圖,正在婺城大地徐徐展開。農村飲用水達標提質改造、美麗河湖創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一處處婺城好水煥發出新生機。隨之而來的,是一瓶瓶取自婺城優質水源的礦泉水從全自動灌溉礦泉水生產線產出。位于瑯琊鎮的金華市金瑯飲用水有限公司日產量能達到1萬箱,預計每年可產優質天然飲用水35萬噸,其中瓶裝水2.1億瓶,桶裝水800萬桶。
好水育文,近年來,婺城區重視白沙溪流域的提升改造,通過推進“三建兩提”工程,充分發揮部門聯動的系統集成力量,構建閉環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生態廊道建設、美麗城防建設、生態綠岸建設,遵循生態優先、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原則,做好白沙溪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2019年,白沙溪成功創建“美麗河湖”省級樣板,為“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是千古一絕的治水智慧,三十六堰將河水分流四方,灌溉了周邊的數十萬畝農田。作為“旱澇保收”的古水利工程設施,“白沙溪三十六堰”經過不斷修繕治理,使婺城區沿線鄉鎮27.8萬畝農田受益。同時,三十六堰也是婺城區展示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窗口”,從文化意義上來說,它更是一條生動的“文化長廊”。
2020年是婺城區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的收官之年。近年來,婺城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雙城”戰略為指引,以水環境質量提升為導向,治水、護水、用水成績顯著,交出了一份治水高分答卷,幾度捧回“大禹鼎”!版某撬逼垦b飲用水也正式生產并銷住全國。
全力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深化落實河(湖)長制,首創“竹馬模式”全面推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啟動梅溪流域綜合治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已然展開。
婺城村滋養一方百姓
一汪春水環繞,四周綠樹成蔭,在森林里面建造起一個村落,每天“仰鼻而息”的都是新鮮的空氣和沁人的芬芳,這些綠色福利,是婺城區村民的“獨享”。無論是道路寬敞、喬木成蔭、鮮花點綴的塔石鄉余塢里村,塘、樟結合的蔣堂鎮蔣堂村還是“樹木通村”“滿眼皆綠”的莘畈鄉祝村,都把美麗變成了“會呼吸”的福利。
一直以來,婺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響應全省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行動,把村莊綠化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點工作,大力開展國土綠化美化活動。通過多方努力,婺城區成功打造了一批綠化檔次高、生態環境美的森林村莊,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來,婺城區更是以大花園建設為目標,以“花滿婺城”為載體,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聚焦全域秀美、生態富美、景致精美,一個個景色宜人的美麗鄉村驚艷亮相。這些村山清、水秀、田韻、綠脈、村美,一步一景,繁花相隨,美不勝收。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創建國家森林鄉村5個、省級森林城鎮6個,“一村萬樹”示范村10個、金華市森林村莊68個。此外還擁有省級生態文化基地2個、省級森林人家3個。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婺城大地春潮激蕩。不僅啟動“十鄉百村”鄉創婺城行動,積極探索打造“7+X”鄉創命運共同體,形成黨委統攬、政府主導、村集體(村民)主體、企業參與、社會協同、共創共享、共同富裕的鄉村發展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澎湃的動力。還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創人才的回歸,吸引“農二代”“創二代”回歸田園、回歸鄉村,讓美麗鄉村真正“動”起來、“美”起來。
婺城“藝”匯聚璀璨人文
北山南20里設金華城,位于東陽江、武義江和金華江交匯之處,該城北山南水、北高南低,左右有侍衛,是個上等之城郭,周邊無可比擬。作為金華城的主城區,婺城區擁有城市帶來的資源,也成為了一座“文山,文海”的知識城。
濃妝艷抹,綢緞錦羅,敲鑼打鼓地就上演了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戲,臺下的觀眾也往往都能跟著哼上個幾句,還能評判臺上大花過頭,老生平耳,小生平肩,小丑平臍等表演動作是否到位。婺城區婺劇傳統深厚,劇目豐富,風格獨特,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就連小學生也時常出現在各個婺劇表演的舞臺,一張張稚嫩的臉,展示著婺城文化的傳承。去年,婺城區蔣堂鎮還推出廉政婺劇《愛蓮說》,以周氏后人《周氏家訓》引領家族世代崇尚清廉為主題,用觀眾喜愛的婺城藝術形式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婺城區新聞傳媒中心拍攝制作后,榮獲新華社浙江分社2019年度“融媒圈”優秀作品獎。
為將文化注入鄉村,婺城區還緊緊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目標要求,按照“五有三型”、“兩堂八廊”的建設標準,與美麗鄉村、生態廊道建設相結合,積極整合資源,彰顯地方特色,激發文化禮堂活力,把農村文化禮堂打造成為承載鄉愁、展現鄉風的“村莊客廳”。同時,充分整合文藝資源,突出重點,通過召開“文藝助推鄉村振興”研討會,開展多種形式文藝活動、鄉村文藝愛好者培訓、墻繪作品創作,將文藝力量與本土特色文化有機融合,打造鄉村特色文藝品牌,豐富鄉村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內涵,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如今,“人文婺城·幸福城”遍地開花,婺城各地積極落實群眾文化理念,分類孵化節日文化、廣場文化、社區文化,倡導“天天有活動、月月有安排”,實現群眾文化百花齊放、服務萬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