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 梁亞偉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以愛心澆灌事業,用真情感動患者,工作夜以繼日,足跡遍布四方。他們追求精益求精的技術,付出全心全意的服務,把辛勞留給自己,把安康送給別人。多少個白晝,他們戰斗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多少個夜晚,他們輾轉反側隨時直面急重病患。他們,就是婺城人民健康的守護人——家庭醫生。
5月19日是第9個世界家庭醫生日。攜手家庭醫生,共筑健康生活。一起聆聽屬于他們的故事吧。
華紅權:“沒事,我相信他,就像你們相信我一樣。”
華紅權,45歲,從事一線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已滿23年。他子承父業、扎根山區,在普通而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用自己崇高的敬業精神,詮釋了“醫者仁心、醫心為民”的高尚情操。
猶記得兒時,在田間地頭、山村小道,父親風雨無阻背著小藥箱出診時的背影。上陣父子兵,1995年衛校畢業后,雖然條件艱苦,但華紅權從醫的初心依然篤定。“基層醫療服務中,病種多而雜,病情輕重不一,學習很重要,要善于總結經驗、提高能力。”華紅權說。從初出校園的見習生,到莘畈鄉衛生院的業務骨干,從單一的門診醫生,到兼職B超、心電圖和X射線拍片的全科醫生,掌握精湛的技術,依托優質的服務,他一步一個腳印,獲得了無數患者的信賴和認可。
“紅權,記得有空要來看看我哦,我的病只有你能治!”大立元村的獨居老人王冬弟,又一次拉著他的手深情說到。王冬弟已90多歲高齡,10多年來,華紅權堅持有求必應,一周上門服務2-3次。量血壓、送藥上門、指導用藥,陪老人說說話……每次診畢回院,老人都要顫顫巍巍依依不舍地送行到門口。
不久前,外東坑村的傅姓老人來院門診,因醫療條件有限,建議轉診上級醫院,得知老人帶的錢不夠,華紅權當即拿出200元錢送老人上車就診,事后,旁邊候診的患者說:“紅權,這人年紀這么大,又是一個人來的,萬一......”“沒事,我相信他,就像你們相信我一樣”。
類似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實際上,莘畈鄉衛生院僅有7名醫務人員,但華紅權和同事們卻承擔起全鄉11個村、6000余人的基本醫療服務,工作之外的家人,早已無暇顧及。
“爸爸,放學后同學們都有家長接送,我有點羨慕,您能不能抽空來接一次我?”去年下半年,女兒的一封信讓華紅權淚目。“我記得我自己結婚休息了3天,女兒出生休息了1天,兒子出生休息了2天,23年來自己從未因病因事請過一天假,相反每年還剩很多應休而未休的天數。”說到這兒,華紅權眼眶濕潤了,對家人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女兒就要上初中了,去年下半年,他第一次出席家長會,也第一次與女兒的班主任見面。
23年行醫路,大愛灑山區,華紅權先后被評為婺城區“優秀醫護工作者”,金華市衛生系統“行業青年標兵”,“金華最美人物(金華好人)”,“浙江省優秀家庭醫生”。華紅權,只不過是無數個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縮影,他們,正一如既往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韋廣平:“我做的都是小事,卻能為患者解決燃眉之急,我很欣慰。”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作為一名基層的全科醫生,也許韋廣平更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日常工作中,韋廣平以身作則,帶著團隊成員,定期為轄區內85歲以上的老年人及行動不方便的居民上門服務,為慢性病患者測血壓、血糖、心肺聽診,日常宣教。
忙碌的工作,不乏暖心的小事。
城東街道青春路社區的楊阿姨自從裝上了起搏器以后一直哭喪著臉,情緒低落,生怕自己什么時候就走了。作為家庭醫生,韋廣平每次見面都和她嘮嘮家常,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楊阿姨漸漸開朗起來,每次見面都會說:“太好了,你們又來了!有了你們的關心和開導,我現在開心多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了”。
“只要真心實意地當好每個居民的醫生朋友,家庭醫生簽約這項工作自然會順利展開。”面對信任,韋廣平只是莞爾一笑。去年4月,一次社區隨訪中,韋廣平發現青春路社區居民張阿姨有高血壓,而她吃的藥一直在藥店全自費購買,開銷不小。回來后,韋廣平為她建立了高血壓專項,并簽約家庭醫生納入慢性病管理,告知她在基層社區醫院購買藥物有一半可以報銷,但是張阿姨表示并不在意。本著服務到底的責任心,后來,韋廣平定期或下社區或電話對張阿姨進行隨訪,為其監測血壓、指導用藥,經過半年的服務,張阿姨被韋廣平的態度所打動,主動來到衛生院找韋廣平咨詢健康問題和配藥,節省了一半的藥費。這不,最近,張阿姨又帶著自己的鄰居朋友來找韋廣平簽約家庭醫生了。
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家庭醫生簽約工作,讓更多的居民了解簽約家庭醫生后的好處,管轄社區內,哪里有活動,哪里就有韋廣平團隊的身影。制作簽約服務袋、簽約名片、簽約后醫保差別化報銷政策的折頁,抓住每次慢性病入戶隨訪機會了解居民需求……韋廣平說:“我們做的雖然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卻能為患者解決燃眉之急,為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我感到很欣慰。”
傅巧仙:“為責任和使命堅持,我只想做好基層村民的‘健康守護者’。”
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開展以來,傅巧仙深深地體會到:只有深入一線,近距離聆聽,才知道患者需要什么。
某天上午,她和平常一樣在門診室接待病人,塔石鄉石塘村董永新前來就診:“醫生,我覺得最近特別渴,尿也很多,很會吃但還是覺得沒力氣”。聽完主訴,她立馬給他測了血糖和尿常規,分析結果后,又讓他攜帶轉診單前去上級醫院調理血糖。因為塔石地處偏遠山區,成年子女們都在外求學工作,所以傅巧仙一張轉診單直接免去了病患在人生地不熟的大醫院掛號難、沒床位的負擔。目前,患者正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也納入了慢性病患者管理。
去年12月,在下村隨訪給村民量血壓時,傅巧仙發現村民董開英血壓升至170/100mmHg。董開英已經88歲高齡,有高血壓病史多年,年紀大起來,視力一天不如一天。該不會是沒找對藥吧?全村隨訪結束后,傅巧仙攙著她一起回了家。“這些藥都是我兒子去藥店買的,還有這些保健品,都是孫子回來給我帶的。”董開英拿出一大袋藥,卻支支吾吾并不知道哪盒藥主治什么病。傅巧仙按照老人家最容易記住的方法予以分類,又做好分餐標識。老人連聲感謝,急忙拉著她的手說“我一個人在家,你多來玩,和我說說話,先別急著走,我去給你拿紅雞蛋……”
眾所周知,基層醫生的工作壓力大,偏遠山區的人員配比不夠,山高路長時,簽約工作更有諸多不便。卻鮮有人了解,基層簽約醫生作為新生兒媽媽的心酸與苦楚。
“真的是‘舍小家、顧大家’,別人的寶寶還躺在媽媽臂彎里熟睡時,傅巧仙早已經在工作崗位上夜以繼日地忙碌了。”對傅巧仙的付出,同事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忍不住說到。原來,休完產假后,傅巧仙馬上投入到了簽約團隊工作,因為寶寶還沒斷母乳,她每次下鄉前都要提前撤出母乳,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背奶媽媽”。“也許在很多人眼里,基層醫務工作者只一個‘小’醫生、‘小’護士,然而正是千千萬萬和我們一樣的角色,構筑起了基層醫療衛生的堅固長城。為了肩上的責任和使命,我只想堅持做好基層村民的‘健康守護者’。”傅巧仙說到。
徐玲玲:“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徐醫生,我爺爺的導尿管又要麻煩你來更換一下了。” “我昨天已經去幫老馮換過了,我算了一下更換時間差不多到了。”以上是徐玲玲醫師與羅店鎮西旺村村民馮爐祥孫子的近期通話。
馮爺爺今年102歲了,行動不變,因為年紀太大,前列腺增生不能手術,上級醫院給予造瘺管引流治療。簽約服務前,老人每次看病都需家屬雇車前往市區,西旺村屬于偏遠山區,去一趟醫院著實不便。
自2016年1月至今,徐玲玲每隔二三十天就下村入戶為老人更換造瘺管,隨叫隨到,風雨無阻。患者至今沒有因為引流管而引發感染,也沒回上級醫院住院治療過。“只有在良好的醫療大環境下,才能享受如此便捷的醫療服務,徐醫生有心了,真的謝謝你。”老人一家對于家庭醫生的服務贊不絕口。
其實,自家庭醫生簽約以來,徐玲玲經常會接到簽約患者打來的電話,不是咨詢就是需要出診,或者是要幫忙聯系上級醫院轉診,甚至是其他同事需要處理急危重病人的求助電話等,她索性24小時開機,以便第一時間處理各種情況。
每周一、三、五是徐玲玲的兒童保健門診。一次,徐玲玲在體檢中發現一位三月齡寶寶雙手拇指內扣,雖然該寶寶屬于順產,無難產史及窒息病史,但細致如她,仍考慮寶寶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最終,經上級醫院頭顱MRI檢查,證實患兒確屬腦發育不良,她的認真細致也第一時間為寶寶的系統康復訓練贏得時間。
醫者父母心,時時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徐玲玲細致診查每一例病人,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又是一次門診中,一位高齡女性自訴發熱、咳嗽、咳痰不適,考慮“支氣管炎”,在就診過程突然口角歪斜、肢體抽搐,徐玲玲馬上啟動“急性腦梗塞”急救預案,聯系上級醫院神經內科,在20分鐘內完成轉院住院手續,經及時治療后,患者康復出院,未遺留后遺癥。
“家庭醫生的工作是辛苦的、困難的,但是老百姓一句感謝的話,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徐玲玲深知,“什么樣的付出就會有什么樣的回報,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家庭醫師的路上,她表示,仍將一往無前。
王佐鵬:“漫漫行醫路,執著亦無苦。他們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孩子燒到39度5了,6歲,我可以用雙氯酸栓嗎?”“藥是幾mg的?是大人用的嗎?用一小半吧,再多喝點水,會慢慢退燒的別擔心。”夜已深,收到南坑村村民林代飛的微信求助,王佐鵬一個激靈從床上坐起,再無睡意。
自從他以“臨床醫生+責任醫生”并肩的身份承擔塔石鄉南坑、東嶺、后塘等村的簽約服務工作以來,規律的睡眠早已是一份奢侈。
塔石人口14000多,但常住人口僅占總人口的約35%,且大多是年紀大的慢性病患者、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幸運的是,他們都有一樣的專屬家庭醫生。為每個居民建立健康檔案,上門出診記錄健康咨詢問題,回家途中路過患者家里隨訪指導用藥……轄區居民只需一個電話,就有社區里的家庭醫生“智囊團”們對接解疑答惑。
“比如一些有慢性病的居民,我們給他們全部制訂了個性化的健康方案,藥品的增減,完全按照每次檢查的結果進行隨時改動,不是一個方子吃一輩子。”王佐鵬說到。對每一位居民的情況了如指掌,他所在的家庭醫生團隊,也憑著優質的服務贏得了轄區居民的認可和好評,成為了簽約居民們親友般的存在。一有任何頭疼腦熱,居民們總是第一時間聯系他們。
“社區家庭醫生好,百姓生活離不了,醫生醫術真高明,藥到病除治愈了,愛民惠民記心上,溫馨和諧勝百藥。”這是傅根相老人特意為社區醫生編寫的順口溜,他說:“家庭醫生為居民們建起了第一道‘健康防線’。”
“我們所做的不過都是現代鄉村醫生的基本工作,能與轄區居民成為朋友,說明你已走進他們的心里,這份肯定很難得。”王佐鵬說,“漫漫行醫路,執著亦無苦。‘有困難,找簽約醫生’是我們的服務宗旨。一張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本身也是對患者的一味對癥良藥。”如今,有了走東串西的上門模式為村民排憂解難,貼心的家庭醫生服務正讓更多的塔石村民綻放笑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