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鄉黨委書記吳靚
長山要發展,鄉村得振興。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為更好地取長補短,謀劃出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調研組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方式,對長山鄉目前的發展優勢、短板及機遇等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一、長山長處有什么?
(一)長山有個好位置。長山位于金華市婺城區西南角,緊鄰二環南路,東接金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南交安地鎮、沙畈鄉,北連白龍橋鎮、秋濱街,西與瑯琊鎮接壤,距婺城新區8公里,金華市區1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二)長山有個好環境。轄區內地形地貌、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平原農田連片綿延,森林茶山此起彼伏,桐溪、漪溪為主干的河流水系蜿蜒環繞穿村而過,百余座山塘水庫星羅棋布點綴其間,伴隨著“五水共治”“美麗鄉村”等工作步入縱深,諸多的古村落煥發出往日的光彩,生態環境的優勢也更加凸顯。
(三)長山有個好底蘊。長山自古就有“尚書故里,進士之鄉”的美名,歷史悠久,文脈深遠。走出了朱大典、徐東藩等一批仁人志士與忠義英魂,也留下了古東村橋、平疇一覽亭、伏龍殿秀峰庵等一批縣、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二、長山短板缺什么?
(一)缺少規模經營,產業結構失衡
長山鄉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目前還無法擺脫單純依靠傳統農業這“一條腿走路”的局面,在完成畜禽整治之后,傳統農業也被砍掉了大半,幾乎僅靠苗木種植支撐,產業結構單一,集聚效應差,抵御應對風險能力明顯不足。走在田間地頭,放眼望去種植的也多為紅葉石楠、樟樹、桂花、無刺枸骨等常見苗木,受散戶的零星地塊性質制約,畝產效益不高,難以做大做強。走村入戶調研之中,許多農戶也都表示,由于自身文化技能水平不高,基本大家種什么就跟著種什么,氣候好、苗價高的年份也許還能靠勤奮致富,但是一旦受到氣象災害影響,或者市場不景氣,一年來的早出晚歸也許還會血本無歸。
(二)群眾參與不足,干部缺乏信心
調研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桐溪、石道溪景觀項目時,施工方反映有農戶對鋪設在自家門前的青石板擅自挖除破壞。石道畈區塊連片土地開發項目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由于對計劃打造的田園休閑綜合體缺乏認知,在流轉簽約和苗木清表等環節許多農戶都表現出不理解,不支持的態度,同時涉及到項目的個別村兩委也存在信心不足與畏難情緒,影響了工作進度。這樣的現狀是目前長山群眾對中心工作參與度不足的一個縮影,雖然阻工或是簽約“釘子戶”只是個例,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村民對長山的發展與未來都不甚了解,缺乏信心。
(三)基礎設施落后,優勢轉化不夠
長山鄉區位優勢明顯,但交通問題卻一直制約著全鄉的發展,連接集鎮與城區的主要道路仍只有一條縣道姜新線以及幾條狹窄的鄉道,加上來往運輸苗木的重型車輛較多,極易在集鎮區段造成交通擁堵。同時在全鄉范圍內還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旅游線路,能夠源源不斷地招徠游客,讓長山真正地成為“長來長往”之鄉。集鎮的旅游集散功能也還未得到充分的開發,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均未得到相應發展,全鄉目前尚無一家旅店或民宿,亦無大型商超與活動廣場,餐飲店鋪、公共廁所等設施數量少,標準低,難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取長補短靠什么?
(一)以黨建綜合體建設為引領,推行“黨建+發展”新舉措
緊扣“黨建+”主題,不斷壓實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調動黨員工作積極性,加強后進黨員的整改與管理,不斷推動黨員形成主動擔當、互比互學、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小城鎮整治等重點工作當中,黨員要亮出身份、挑起重擔、做好表率。同時積極學習城市社區基層黨建的先進經驗與模式,采取互聯互動、共聯共建的辦法,將轄區內的村級黨組織“串聯”起來,依托現有的鄉文體站設施及黨員學堂,建設成集“黨員驛站”“黨建長廊”“遠教廣場”“志愿者服務室”“黨員活動室”等各大類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式基層“黨建綜合體”,進一步打造“紅色客廳,百姓家園”,開拓更寬廣的黨建領域,從而實現活動共聯、資源共享、信息共用、文化共興的目標。
(二)以文化綜合體建設為源泉,挖掘長山發展新內涵
以鄉人文館及文體站為中心,連接散落在全鄉各處的文化禮堂和文化活動廣場,共筑文化綜合體這個同心圓。目前,鄉人文館正在改建裝修,包括健身廣場在內的鄉文體站也已初具雛形,涵蓋思想教育、文體娛樂、鄉史普及等各類文化功能。各村的文化禮堂要按照“精神家園”的目標定位,突出“兩堂”“六廊”等功能區塊,有條件的可設立展陳室、展示廳等。在抓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還要充分挖掘村莊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在展示內容上能夠盡量突出當地文化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同時,鄉黨委政府要以服務基層、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為目標,圍繞“人文長山”品牌打造,陸續推出“靈秀長山”進課堂、“秀美長山”進禮堂等活動,進一步提高知名度。
(三)以旅游綜合體建設為目標,開拓業態轉型新思路
以烏石屏村長山國際設計走廊項目和石道畈區塊連片土地綜合開發項目為重心,著力打造旅游綜合體以及田園休閑觀光綜合體。不斷在“廊道經濟”下探索土地利用、產業融合新模式,進一步促進傳統小散農業的轉型升級,既解決老百姓單純依靠苗木產業的“單條腿走路”局面,又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生活再次回歸。為加快兩大項目落地,鄉南鄉北兩個分中心均成立專項工作小組,選派精兵將強,推進土地收儲租用。目前,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已上招拍掛平臺公示,連片土地綜合開發項目已完成清表,上百臺機械車輛倒排時間、點狀施工、多面輻射,全力推進地塊平整工作。下一步鄉黨委政府也應該將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嘗試,整合全鄉資源要素,統籌周邊村莊,力爭將整個項目區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的“大花園”。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