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黃泥巴如何在巧手下變成一件精美的陶藝作品?一頓平常的飯菜如何做出海峽兩岸特色?一場音樂的狂歡如何帶給鄉村生氣?一段美妙的騎行又將收獲怎樣的記憶?這兩天,來自港澳臺的37名學子們在巖頭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接下來請跟隨著記者的鏡頭,一起走進學子,走進巖頭……
古婺窯里樂趣橫生
“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自古以來,陶瓷不論作為藝術品還是生活用品,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陶瓷的發展史也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來自港澳臺的37名學子走進位于雅畈鎮的中國婺洲窯博物館,置身于陶瓷王國,在學習瓷器歷史沿襲的過程當中,親身感受陶藝作品從泥胚到成品的蝶變。
“老師像這種顏色的瓷器要怎么做呀?”“老師我想做個茶壺帶回去能教我一下嗎?”……前期的參觀過程當中,學子們已經躍躍欲試,在聽了金華婺洲窯博物館館長陳新華的簡單介紹后,大家紛紛開始擺弄手中的泥胚。看似簡單的步驟,真正實踐起來卻顯得困難重重。在拉胚機前,學子們全神貫注地盯著眼前的泥胚,用指肚輕壓,逐漸做出一個基礎的碗裝造型,但或許就是走神的毫秒之間,拉鑄成型的作品就會瞬間倒塌。倒了也不氣餒,一群人嘻嘻哈哈地哄笑過后,又開始新的“征程”。
一塊塊磚塊整齊地堆疊起來,形成一個精致的三角形,不用猜,就是一個金字塔造型。這是來自臺灣的許柏煬、許詠豪兄弟二人合力完成的作品,而妹妹許子涵也在一旁認真地制作自己的作品。這邊是兄妹三人“合力攻艱”,那邊還有認真和老師請教學習的“學霸”,在老師的指導和學子們想象力的完美碰撞之下,一件件獨具特色的作品躍然紙上。
據了解,婺州窯起源于東漢,比龍泉等五大官窯要早,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是歷史積淀的“活見證,是歷史傳承的“活化石”,是獨創技藝的“活載體”,千年以來融入到金衢地區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重要的婺文化標志,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具有古老文化與地方特色的婺州窯,至今日,歷經幾代人的鉆研、發展和創新,更是古韻出新意。
“我是山東淄博人,我們那兒也是盛產陶瓷,以前小的時候父母也喜歡帶我去陶瓷博物館,所以今天來到這邊感覺收獲還是挺大的。”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孟靜文說道。在參觀中國婺州窯博物館的過程當中,孟靜文感觸頗深,從這些形態各異的陶瓷藝術品當中,她看到的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的精致,還看到了瓷器獨具江南特色的溫婉。“這些陶瓷藝術品一看就是手工燒制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和商業陶瓷完全不一樣。“孟靜文表示,這次巖頭之旅接觸到了很多民間藝術,收獲良多。
(記者呂璐)
巖頭“家+”上演暖心盛宴
“上菜嘍!”循聲望去,一盤熱氣騰騰的土豆絲炒牛肉新鮮出爐,“大家快來嘗嘗,這可是我在學校最受歡迎的拿手菜!”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萬淑娟一邊招呼大家吃飯,一邊說道。可樂雞翅、肉末茄子、番茄牛肉、蝦仁炒西蘭花……廚房里,大家叮叮當當一陣忙活,新鮮的食材在學子們的巧手之下整齊地排列在盤中,等待著與各色調料的碰撞成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精心烹飪,一頓豐盛的晚餐就此誕生。
這個是大哥,這個是姐姐,這個是妹妹……住在鄭淑媛一家的港澳臺學子們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家人,就連相互間的稱謂都已經按照年齡排好,吃著飯,有說有笑地聊著。短短的幾天時間,大家就從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變成了如今談笑風生的好室友。“這家的主人們都非常照顧我們,經常問我們喜歡吃什么,第二天餐桌上就馬上出現那道菜,真的非常感謝!”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孟靜文說道,在這里感受到了在家一樣的待遇,完全沒有在他鄉的陌生感。
“家+”的理念讓港澳臺學子們在離鄉千里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很多學子坦言,在來到巖頭之前以為到這邊應該是住在賓館里面,從來沒有想到會是以這樣的形式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村民們的熱情與善良也感染了來到巖頭村的每一位學子,“到這邊感覺村民們都很友好,感覺他們相互之間也都認識,走到哪里大家碰到都會打招呼,非常融洽。”來自臺灣嘉義大學的施伊韓高興地說道。
(記者呂璐)
青春歌聲點燃巖頭的夜
什么是“青春”?是一場不愿孤單的結伴旅行,還是追逐音樂的狂熱節拍,抑或是二者皆有?今天晚上,《仙山婺水,相約巖頭》港澳臺學子走進金華和美鄉村音樂會在巖頭村文化廣場隆重拉開帷幕。一向寧靜的巖頭村更是一改往日面貌,充滿了絢麗奪目的燈光,熙攘熱鬧的人潮,還有37位港澳臺學子們青春無敵的歌聲……
“我們今天表演的節目是歌曲演唱。因為大家分別來自香港、澳門、臺灣還有內地,為了把大家的家鄉文化都結合進來,我們選擇了粵語版的《喜歡你》,還有國語版的臺灣藝人林俊杰唱的《小酒窩》。”在觀眾席,記者見到了邊揮舞著熒光棒邊大聲地為臺上演出學子助威的學子邢宇華,“這兩首歌是我們唱給巖頭的村民,唱給巖頭村,也唱給金華聽的。很感謝這段時間巖頭村的所有村民們對我們的照顧,在這個遠離家鄉的小村莊,我們依然感覺到了家的溫暖,特別感激……”
出色的演出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歡呼,然而一場成功演出的背后也離不開這37位學子們的努力。據邢宇華介紹,在接到要舉辦學子音樂會任務的時候,他們組的每個成員就深感緊張。為了帶給巖頭村村民們更好的表演,從確定好要表演的節目的那刻起,他們就開始緊張地進行排練了,“包括今天,大家也都一直帶著耳機拼命練習,只希望能夠把最好的演出獻給大家……”
從初來乍到找不到方向,到如今在巖頭擁有了一個“家”,轉眼間五天過去,這些來自港澳臺三地的學子們也漸漸融入了這座寧靜鄉村。而本次音樂會的成功舉辦,他們收獲的也不僅僅是鮮花與掌聲,更是這座城市里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記者賈佳)
綠色騎行中的難忘體驗
清晨的陽光斑駁地灑向大地,微風徐徐拉開了嶄新的一天,今天,來自港澳臺的37名學子們又將迎來怎樣絢麗多姿的一天呢?
一大早,只見在巖頭村新建畈自然村的村口,學子們整裝待發,騎上了橘黃色的公共自行車,開啟了綠色出行的一天。“我們把小攝像機夾在帽子上,這樣既可以拍攝到最完整的畫面,又可以保證騎行時的安全。”學子吳海晴和她巧克力小分隊的隊員們,在騎行開始前做足了準備工作。她告訴記者,自己有用小攝像機記錄旅途中趣事的習慣,她還說道:“雖然不是很專業,但是我拍攝是為了記錄下自己覺得感人的瞬間。”將自己的旅行片段上傳到社交網站上,讓親朋好友還有其他更多人欣賞到美妙的旅行是她最大的心愿。
伴隨著動感的音樂,專業的騎行隊伍在前方開道,公安交警全程護航,還有鄉鎮部門工作人員在各個站點協助提供服務。“來,拿塊毛巾擦擦汗吧!”“同學,喝口水,歇一歇吧!”“你們先去,我等等后面的同學。”……整場活動井然有序,又充滿歡聲笑語。
談及上午的騎行感受,學子林志強為活動豎起了大拇指,他說:“一路過來不僅風景美如畫,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更讓我感動。”他表示今天騎上了綠道與巖頭的山水零距離接觸后,才知道什么叫世外桃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一定要將這幾天的所見所聞分享給我學校的同學們,讓更多人有機會來見識見識美麗的巖頭。”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學子萬淑娟也興奮地向記者說道:“在澳門是沒有這樣的公共自行車的,今天的騎行體驗完全顛覆了我對農村出行的印象,回到學校后我將以此為素材開展課題深入研究,并撰寫相關‘體育+文化’的論文。”
“這個時候要是來塊西瓜,別提會多爽口了!”“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去西瓜地里親手摘西瓜吧!”在領隊的號召下,學子們又來到了位于造地改田項目的西瓜地里,準備體驗一把農民伯伯采收水果的喜悅之情。
正值盛夏,只見一望無垠的田野上,西瓜遍地生長,圓得可愛,綠得誘人。在聽了當地村民講解如何挑選成熟的西瓜后,學子們迫不及待地下地精心挑選了起來。隨后,學子們帶著自己從田里采回來的“寶貝”,來到了文化禮堂,品嘗各自勞動成果的同時,又一起欣賞起了雕刻大師帶來的“西瓜花雕”。技藝精湛的刀工、游刃有余的手法、惟妙惟肖的花紋讓在場學子們嘆為觀止。
村民陳大伯見證了學子們一天天的生活,他說村子里因為有了這一群特殊的客人變得富有生氣了許多,他說道:“以往的村子連過年都沒有那么多人,真希望他們在這里多玩幾天,玩得也開心!”
(記者胡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