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傳來喜訊:婺城區獲評“2016年度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先進縣(市、區)”。婺城主流文化宣傳陣地建設成果實至名歸。
近年來,婺城區將農村文化禮堂當成群眾文化陣地建設的主要落腳點,在全區范圍內循序漸進鋪開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一體兩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本土宗族文化求同存異的發展格局,引領婺城區以文化禮堂為主要載體的群眾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在竹馬鄉姜衙村,記者看到,外出闖蕩的游子紛紛歸來,在文化禮堂前接受先賢禮樂熏陶,禮樂姜衙讓這個文化古村遠近聞名。在沙畈鄉銀坑村文化禮堂,記者看到,小朋友們跟著爸爸媽媽在禮堂的系列展陳中品讀抗戰故事,重走粟裕足跡,重溫紅色歷史。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自從村里建成文化禮堂以來,年輕人和小孩子了解家鄉文化有了好去處,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有了合適的場所,村里的民俗活動也逐步規范,眼下,村里的紅色文化越來越有名氣,游客絡繹不絕前來,帶動了村里的鄉村旅游業。文化禮堂儼然成了引領婺城群眾文化自主繁榮的航母。
據悉,截至2016年底,婺城區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83家,其中政府主導的純公益性文化禮堂80家,企業出資籌辦的文化禮堂2家,農民出資創建的文化禮堂1家,年輸出文化服務項目演出、宣講、展覽、培訓等4大類1000多場,覆蓋群眾127萬余人次;成功打造安地—箬陽南山休閑區、瑯琊—沙畈紅色文化線、莘畈—塔石民俗風情游3條“文化禮堂經濟圈”產業鏈,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帶動產值近6000萬元,吸引就業人員2000余人,47個村實現就地脫貧,脫貧群眾達132戶、398人。
2013年以來,婺城區緊抓全省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契機,在實現傳承與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優秀宗族文化功能的同時,引導當地百姓成立合作社、包裝項目、引進外地觀光客,帶動鄉村旅游、民宿、農家樂、特色紀念品加工等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婺城區整合各方面資源,以文化禮堂為陣地,送政策、送文化、送技術下鄉,開展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和服務技能培訓,幫助村民解決技術難題,掃除政策“盲點”;開展果蔬種植和畜類、家禽、漁產養殖等技術專題講座,家政、月嫂、家電、汽車維修等服務技能培訓及演出、宣講、義工服務等;建立村級農民書屋336個,書屋總藏書量達40余萬冊,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覆蓋了全區所有行政村,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指導農民開展文體活動,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群眾文化事業蓬勃開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