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組組水質監測數據激勵著婺城治水人,一條條曾經的“黑臭河”蛻變為清流。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區273名河長認真履職的結果,充分展示了“河長制”在盤活帶動婺城“五水共治”工作的有效作用。
“河長制”給官員加戴了一頂有責任的“官銜”。在婺城轟轟烈烈開展的“五水共治”工作中,河長帶頭擔責成為常態,全區各級各部門以“河長制”為主載體和主抓手,切實發揮各級河長在河道治理中管、治、保“三位一體”的重要作用,做到岸上與岸下齊抓、治標與治本同步,轄區河道水質不斷改善提升。
“河長制”有力整合了各方資源,在全局治水工作中發揮了抓綱帶目的“牽引作用”。一條河流的污染往往涉及多方面原因,治理也需要多部門甚至跨地區的通力協作。“河長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執行力,打造了“人人有責”的局面,實現從“九龍治水”到“無縫對接”,提高了治水戰斗力。
“河長制”有利于將環境績效考核剛性化。將“河長”的水污染治理成效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有效杜絕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在治水過程中推諉卸責等現象,更能促使他們從規劃和社會發展的源頭積極預防環境污染問題,踐行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保持治理成果。
落實“河長制”,關鍵在抓執行。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五水共治”涉及面廣,各項任務艱巨繁重,各級河長要勇挑重擔,既要當好“指揮長”,又要當好“戰斗員”。要多深入治水第一線,做到用腳步丈量河情,多開展明查暗訪,多給基層出主意、壓擔子、送服務,切實當好基層治水一線的參謀和后盾。特別是對于鄉鎮干部來說,“河長”不應是虛名。河長治水,要了解河道基本情況,抓住主要矛盾,從源頭出發,分析研究污染癥狀,制定詳實的“一河一策”,并擅長運用適合當地實際的“土辦法”,把治水工作抓牢、抓實。
落實“河長制”,重點在抓長效。婺城水環境治理基礎薄弱,但通過河長制的有效運用,今年上半年婺城Ⅲ類以上水質斷面達到81.67%,劣Ⅴ類水質斷面降到3.33%。金華江婺城段沈村和婺城大橋兩個斷面水質從Ⅴ類提升到了Ⅲ類水質,提升了兩個水質類別。可見,“河長制”的基礎地位不但不能動搖,還要隨著形勢變化發展不斷深化。區治水辦要加強日常督查,強化治水考核成果運用,與干部提拔任用相掛鉤。對工作不力、影響全區治水工作進度的,加大約談問責力度。各級河長要切實發揮表率帶頭作用,在督查事前、事中持續重視河道治理,督查發現問題后要及時落實整改,確保以更好的狀態、更大的力度、更優的方法、更實的作風,加快推進“五水共治”各項工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