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垃圾分類走進山區,“過得”會好嗎?
今年三月,塔石鄉全面打響“綠動塔石,掀起綠色風暴”的口號,號召全鄉黨員干部奮發有為、群眾積極參與,全鄉展開了“愛綠、護綠、造綠”(指敬愛生態、保護生態、創造生態財富)的綠色大行動。據悉,這項行動在整個婺城都引起了不錯的反響,特別是塔石鄉的老百姓從中受益頗多。
“深化農村垃圾分類是護航鄉村生態游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塔石鄉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好了,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來塔石游玩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這樣最終受益的還是鄉里老百姓。”該鄉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塔石鄉以打造塔石鄉村旅游這張“金名片”為重點,結合實際,認真謀劃,全面推行全員化、系統化、精細化的“垃圾分類+”模式,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明確工作思路,形成推進垃圾分類的重拳態勢
塔石要發展,鄉村旅游是出路,環境衛生是前提,垃圾分類是關鍵。一直以來,塔石鄉將垃圾分類與五水共治、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中心工作緊密聯系,通過深入開展垃圾分類,推進群眾思想的“綠色革命”,切實保護了生態環境,真正打造出了潔美古韻的山水塔石。
為抓好這項工作,塔石鄉高度重視,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為副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倒排時間節點,明確分工任務。通過一村一情的調研,多次召開班子會討論落實具體措施,制定出臺了《塔石鄉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理辦法》及《塔石鄉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實施意見》,并通過鄉黨員大會、垃圾分類現場會等進行部署落實,使垃圾分類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推進。
有數據顯示,該鄉垃圾分類工作自2014年12月份啟動以來,目前累計已投入資金300萬元,已啟用垃圾減量化處理房28座,投入使用垃圾分類清掃車37輛,分發各類垃圾桶11200余只,到戶率達90%以上,村民知曉率達90%以上,發放手套600雙、口罩400個、圍裙4000條,經過近一年的工作,在家農戶垃圾分類率達100%,分揀員二次分揀率達90%以上,全鄉垃圾分類工作初見成效。
推行四項機制,構建優化垃圾分類的運轉體系
為有效推進垃圾分類這項利民工作,塔石鄉制定出的四項機制成了開展工作的助推器。
突出“一把手”責任機制。突出黨的核心領導,強化“一把手”主抓,鄉一級由黨委書記親自抓、三個管理處由管理處書記主抓、39個村由黨支部書記抓,層層明確第一責任人,通過一級抓一級,強力推進垃圾分類。在形式上,每月開展垃圾分類交叉檢查,在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三查必到”的基礎上,按各村人口基數到戶檢查(300人以下村抽查10戶、300-500人的村抽查20戶、500人以上村抽查30戶),以“爛與不爛”的桶內分類情況、垃圾減量化房內垃圾量、農戶知曉率等方面進行量化打分,評出先進村與落后村各3個,并在鄉黨委書記主持召開每月垃圾分類工作例會上予以通報,末3位村的聯村干部、村支書上臺表態發言,總分末位的管理處書記上臺表態發言。
落實全員覆蓋機制。建立垃圾分類聯村干部指導——村干部負責——黨員(村民代表)分片包干——村民門前三包的全員覆蓋機制。在模式上,按各村實際,每月實行片區自查、互查、抽查,結合推進房前屋后整治、雞鴨家禽圈養,逐步推進美麗庭院、水果庭院等創建,以設立“紅黑榜、片區擂臺、績效評價”等形式,在村集中展示、曝光,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監督。
優化長效激勵機制。村村實行保潔員公開招投標,村村實行報酬月發或季發模式,村村設立衛生監督員,對保潔員工作情況及垃圾分類進行到戶指導,每月垃圾分類情況列入聯村干部月度考核,并作為年度評優的重要依據。目前全鄉共有保潔員隊伍近百人,村級衛生監督員39名,鄉里聘用的專職衛生巡查監督員5人。
完善設施建設和物資保障機制。嚴格實行“三統一”,即統一太陽能垃圾減量化處理設施建設標準、統一配發垃圾分類箱、統一制作垃圾分類清掃車。建立物資統計賬本與工作臺賬,目前所有垃圾房已驗收啟用,垃圾箱發放到戶、手推車到村,手套、口罩、圍裙等勞保用品足額保障。定期組織人員巡查,對損壞或不能正常使用的垃圾分類設施及時進行維修更換。
運用四種方法,有效促進垃圾分類的聚力推進
塔石鄉向來注重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善于利用好各方力量聚力推進垃圾分類。
注重發揮農村文化的引領。據統計,為加強垃圾分類的“軟件”建設,營造濃厚宣傳氛圍,全鄉共設置大型戶外宣傳牌2塊,LED彩色顯示屏1塊,懸掛垃圾分類橫幅100多條、標語400余條、印發宣傳冊600余本、分發5500張垃圾分類宣傳年畫;充分發揮文化禮堂的陣地作用,舉辦多場垃圾分類文藝演出和趣味現場教學,舉辦“土根文人”生態環境與垃圾分類照片展。文化站還制作鄉音方言宣傳廣播,打造宣揚“信義金華”塔石模范典型,著力提升了群眾“要分類、想分類”的自覺性。
注重發揮群團組織動員的力量。該鄉組建了“青春黨建志愿者”隊伍,深入全鄉進行垃圾分類示范及義務勞動;邀請市環衛處專家對各村婦女主任進行垃圾分類培訓,開展“小手拉大手”、“巾幗愛衛”等系列活動,形成了“人人皆知、人人動手”的良好局面。
注重發揮網絡媒介的作用。考慮到山區交通不便的實際,為提高時效性,塔石鄉整合提升了垃圾分類微信工作群,聯村干部以“點到群”的方式,將村內垃圾分類圖文情況實時上傳,由專人統計,相關領導即時點贊或批示整改,立說立行。每天下班后,每名干部必須將全天工作日志及工作進度上傳到群,并列入月度考核,使全員交流互動形成一種工作習慣。
注重發揮扶貧結對的資源。針對大小村不同特點,塔石鄉充分發揮扶貧結對單位和“第一書記”的上層資源優勢,突出“傳幫帶”的作用,提倡垃圾分類工作“走出去、引進來”,采取整批學習(如組織全鄉村支書、主任及聯村干部前往金東區塘雅鎮學習參觀垃圾分類)與單點學習(如余倉村由市委組織部第一書記李滔聯系赴浦江、永康專題學習等)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先進經驗,使垃圾分類全局推進與特色發展相結合,真正起到擴點帶面、集思廣益、比學趕超的不錯效果,形成了一批垃圾分類工作的特色做法。
抓好四個方面,優化完善垃圾分類的管理模式
“有成果,貴在保持,有不足,重在改善。”塔石鄉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塔石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還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對長期外出村民的宣傳存在斷面,容易在節假日引發反彈回潮和垃圾分類經費不足,各村集體經濟都較為薄弱等問題。
下一步,塔石將以精耕細作的方式縱深推進垃圾分類,繼續優化完善“垃圾分類+”模式,重點抓好四個方面:一是重點抓好長效機制運行,加大檢查考核力度與資金投入,強化鄉村干部執行力,突出黨員帶頭作用,做好與黨員五星評定的有機結合;二是重點抓好宣傳方式的拓展,加大與“塔石旅游”公眾號的深層結合,評選一批在垃圾分類方面為“最美塔石人”的模范典型,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受眾度與親近度;三是重點抓好投放、收集這兩個關鍵點,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的正確率,有效降低空桶率;四是加大推進房前屋后整治、雞鴨家禽圈養力度,打造一批美麗庭院、水果庭院等優秀家庭院落,營造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記者手記
有人說,像塔石這樣的山區農村人少,垃圾并不多,所以垃圾分類在這里會“不得志”。然而并非如此,隨著近幾年塔石鄉特色鄉村游的興起,如今一到周末或是節假日,越來越多的市民會來塔石鄉村游玩,而農村的衛生環境是呈現在游客眼前的第一印象。環境美了,來玩的游客自然多了;游客多了,帶著村民的經濟收入就會變得可觀。再者,游客越多,帶給山區農村的環境整治壓力就會越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垃圾分類工作在山區農村開展重不重要,就一目了然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