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竹馬鄉郭店村,從村口一路向里走去,未到村辦公樓,就可見到一口很大的水塘,塘邊是一株五六人合抱的古樟樹,枝葉蔥蘢,樹冠亭亭如蓋。村中的老人說,這棵古樟樹的樹齡已有五百余年了,差不多見證了整個郭店郭氏家族繁衍生息的歷史。
看著村前郁郁蔥蔥的小山和大樟樹,不禁使人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之感。
郭氏宗祠就在離古樟不遠的東南方向。據了解,郭氏宗祠是2012年村民自籌資金,歷時三年修復完成的。為此,記者采訪了今年82歲的郭學忠等老人。
歷史,郭氏兩清官被當地百姓稱為菩薩
郭店村村民以郭姓為主,在村民家中,記者翻閱了前幾年新修的《郭氏宗譜》。
據《郭氏宗譜》記載,郭店郭氏系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后裔,祖籍山西汾陽, 1448年(明正統十三年)蘭溪上郭郭氏的第三個兒子郭萼,字淳三,為廣東道監察御史,從上郭遷住白竹比鄰,為郭店郭氏始祖。
早年,因郭氏家族置有大量田產,故此村得名“郭田”,解放后更名為“郭店”。
據郭學忠回憶,以前村的東南方正中建有頭門,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汾茅良相第”,下聯“賜姓壽名家”。外有貫通南北的大道,頭門正前建有月臺。進入頭門有一長形天井,往北為二門,二門上有一對聯為:“門無車馬心常淡,家有詩書道不平”。
進入的一大天井東為前照廳。西面大廳上有對聯:“令公三接諸侯第,有道平分宰相家”,廳后有川堂觀音閣,上有對聯曰:“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池上現如來”,閣中拱門二道,進內有二口小明塘。再走著就看到舊時的大樓,有對聯:“上和下睦家之肥,子孝孫賢族乃大”。
每逢過年,從十二月廿四夜到翌年正月十六夜,在公有的廳堂、樓閣、頭門、二門上都掛有“郭府察院”四個大字的大紅燈籠。
在《郭氏宗譜》中,就記載有郭氏家訓八則,即孝父母、友兄弟、親宗族、訓子孫、慎婚姻、嚴承嗣、勤職業、敦節儉。
500多年來,郭氏的后人恪守遺訓,傳承勤學苦讀之風,尊師重教,代代傳承。
因此,村里曾經出仕過進士、舉人、優貢、恩貢、拔貢等許多人才。明朝時期,郭氏先祖良四公、淳三太公相繼任廣東道監察御史。清康熙年間,尚徽公曾任山東萊州府濰縣知縣(即今濰坊市)。他為官清正廉明,被當地百姓稱之為郭菩薩。乾隆年間,介宰公亦曾任山東萊州府濰縣知縣。
郭象升,號味蔗,清嘉慶庚辰進士。道光三年,象升公赴任瓊州文昌縣知縣(今海南省文昌縣)。為政以慈惠為本,教化為重。《文昌縣志》將其列為名宦。郭象升寫有《椰子》一詩,詩云:“夕陽村外幾株斜,結子年來倍有加。莫把尋常花柳看,海南是樹亦桑麻。”從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椰子的種植。象升公為官清廉,為民造福,當地百姓也視之為菩薩,多處建有廟宇供奉。
郭寶琮,清末民初金華名人,詩集有《古愚廬吟草》。郭寶琮擅長楷書,他留下的墨寶不多,清光緒廿二年立的《重建寶婺觀八詠樓碑記》便是他的手跡。
在郭店,還流傳著這樣一則佳話,就是郭氏太公一天在書房讀書,快到中午時,家人把一盤麥鍋(由面粉制作的小吃)和一碟蜂蜜送到書房,讓他當中飯。誰知郭氏太公注意力仍集中在書上,邊吃邊看書,由于太專注,他竟把麥鍋伸到旁邊的硯臺里蘸上墨汁送到嘴里,結果弄得滿嘴墨黑,他卻還全然不知。當家人發現他這般模樣時,大家都捧腹大笑不止。
時至近代,郭氏郭店一系亦涌現出不少愛國義士。1932年,日軍侵華勢力猖獗,郭店村人郭志根背井離鄉,奔赴沙場,于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英勇殺敵,壯烈殉國后,時任金華縣長的金學彬悼唁,送親題匾額一塊,上書“鄉幫之光”。
傳承,郭氏后人自籌資金修復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據老人回憶,郭氏宗祠分為前中后三進二天井五開間。西有側屋三間,南有并排開大門三處,中大門特顯高寬。上方置“郭氏家廟”匾額一塊。門左右有石鼓、石墩各一對成列兩旁。以前每逢清明冬至,大開三門祭祀祖先三日。
走進修復后的郭氏宗祠,只見宗祠整體構造為三進、五開間、二天井、四廂廊,西側四間小廚房。墻面由明清時的青磚砌成,上面刻有“郭祠”二字,歷經數百年這些字仍清晰可辨。
在郭氏宗祠第二進的兩根木柱上,還有一副對聯。上聯:“羽翼關雎山經文章推巨浪”,下聯:“淵源鵝湖鹿洞理學表明宗”,落款寫著“趙志皋拜題”,時間為“萬歷壬辰八月”( 1592年)。距今已有420多年的歷史。
經查閱資料得知:趙志皋,蘭溪人,是實行科舉制度期間,蘭溪唯一的一名探花。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官拜首輔大臣,他秉政期間,不植黨,不怙權,穩重得大體,臨下寬和,因其為人誠實謹慎,仁義寬厚,人稱長者。
郭學忠說:“依據現存的資料,再結合我小時候聽長輩講述的故事,我認為趙志皋在未入仕前,曾受學于我們村的一位祖先郭應夏。因此對聯落款處寫著‘拜題’,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
解放初期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郭氏宗祠曾經是一所小學,名叫三聯完小,也叫郭店完小。當時附近幾個村的孩子都來這里上學,最多的時候曾容納十多位老師、六個年級的學生。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宗祠的第一進又被改造成村集體辦的茶廠,原先的青磚黑瓦被拆下,換上了水泥瓦和琉璃瓦。
2010年,茶廠停辦后,郭氏宗祠因年代久遠,風雨摧殘,蟲蟻侵蝕,門窗廊柱已破舊不堪,外墻也即將坍塌。
看到宗祠快要倒塌,村中的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在這時候,蘭溪上郭村的村民在修好本村宗祠后,向郭店村的村民發來請帖,邀請他們參加修復完工典禮。這一來,村中的郭姓老人更不是滋味了。那一年春節,村支書郭文奇給村中的老人發紅包。村民郭學成就提出,發紅包不如捐錢修宗祠。
于是,郭學忠、郭人和、郭基祥、郭學成等幾個老人一商議,決定自籌資金修復郭氏宗祠。他們請來了古建筑修建公司來評估修建造價,經過三家公司的測算,要將祠堂修復成原樣,高的要140萬元,低的也要120萬元。幾個人都呆住了。但村里沒錢,向文物部門求助也沒有結果,怎么辦?村民們說:“修一步,看一步,大家一起想辦法。”
后來,他們找到村支書郭文奇,請他捐款。郭文奇說:“要是出錢,我出10萬元。要是捐木料,整個宗祠需要的木料我個人全包了。”幾個老人認為,木料需要量大,還是捐木料吧。
接著,村中的老人郭志政、郭志祥、郭人揚、郭志介、郭學斌、郭汝高等6人也加入了隊伍,這樣,由村中10位老人組成的修建小組就積極行動起來了。
村民們也紛紛行動起來,經過多方宣講,共在村里籌集到10多萬元資金,第二次村民又捐了八九萬元,捐款總數達到了20多萬元。一些村民主動在修復工程中幫忙;有的則聯系專家、有名望的鄉鄰來出謀劃策……村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全村人都自發參與了這場保護古祠堂的行動中。
為了節省費用,修建小組只要一聽到鄰近村的老房子要拆,就立馬趕到那里,向房主要土瓦,房主只要聽到修宗祠用的,都爽快地贈送了。現在宗祠上蓋的土瓦許多就是這樣“討”來的。
到了第二年,由于缺少經費,修宗祠的錢都用光了。于是,到了2013年春節,村支書郭文奇請了一些老板到家吃飯,介紹了修宗祠的狀況,老板們紛紛伸出援手,一共捐了十幾萬元,而郭文奇個人又捐了3萬元。
在這關鍵時刻,村兩委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經過修建小組的不懈努力和村民的支持,到了2014年的12月17日,歷時三年,耗資73萬元的郭氏宗祠終于煥然一新,展現在人們面前。
2015年9月,郭店村文化禮堂在郭氏宗祠正式授牌。文化禮堂中展出了郭店村村史、民風、文化、地方特色、勵志、成就等內容,成了村民學習和瞻仰祖先,傳承家訓的好地方。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