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路、幽徑、故居,經歷了風雨蹉跎的歲月
依舊保留著昔日輝煌的印記
位于莘畈溪旁的中戴村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翻開歷史的畫卷,這里曾是商貿、政治中心,村內古代商業街仍保存完好。一千年,對于人類來說是一個多么漫長的概念。一千年,多少聚合、多少離散,中戴村雖經興衰跌宕卻仍遺存在世。一千年后,在中戴這個古老的村落里,同樣也傳遞著新的生活信息。
悠然地漫步在中戴古村小巷,穿行在一個個古典味十足的院落,感受這沉淀著厚重文化氣息的鄉村建筑,石路、幽徑、故居,經歷了風雨蹉跎的歲月,依舊保留著昔日輝煌的印記。路邊,遲暮的老宅愈發幽暗凄迷;雜草下,打鳴爭鬧的雞鴨增添了一份生動,那些雙目微閉在院門口憩息的耄耋老者,臉上的皺紋縱橫交錯。在這樣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環境中,可以品讀出中戴千年古村燦爛的歷史文明,也能感受與都市決然不同、充滿鄉土的寧靜氣息。
同一朝代出現過兩個“五代榮”
中戴戴氏系春秋時宋戴公之后,始祖可守公(也尊稱九承事公)曾任宋動司府的九品承事郎,辭官后遷徙龍邱(今龍游)一個叫九步塔的地方居住。據中戴村的老人回憶,當年始祖可守公定居九步塔后發現那里的村民非常善良,可守公家里缺少什么村民都會送過來,有什么困難都會過來幫忙。頗有哲學觀點的可守公便說:“好人有好報,他們的子孫會在這里延綿不斷,九步塔這個地方不利于我們發家。”而后,可守公便遷徙到后祥隴(中戴的前身),但后祥隴原先居住的村民卻與九步塔村民截然相反,他們經常干些偷雞摸狗的事,可守公房子家門口的東西經常被偷走,只要見可守公家里沒人,村民甚至會直接進去拿東西,米缸里的米也要裝一些走。可守公便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居住。”于是便定居了下來,正如可守公所料想的一樣,幾十年后后祥隴原先的村民越來越少,而戴氏家族卻越來越壯大,慢慢占據了整個后祥隴。因此可守公也留下了要“與人為善,多做善事”的祖訓。
隨著戴氏家族的壯大,后祥隴滿足不了戴氏子孫的生產生活,于是戴氏子孫開始向后祥隴的四周遷徙,也就是現在的寺平、下新宅、下村等村,后祥隴也成了這些戴氏村莊的中心地帶,更名為中戴村。戴氏宗祠里曾有這樣一幅對聯“一朝雙五代,兩派萬千丁”,根據對聯描述,老人們說中戴古時曾出現過“五代榮”,“五代榮”如同現在的五世同堂,但“五代榮”要求更嚴格,必須是五代人夫妻雙方都健在,因此能夠出現“五代榮”的已經是鳳毛麟角,而同一朝代出現兩個“五代榮”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見中戴戴氏當時人丁興旺程度。
根據戴氏家譜記載,戴氏宗祠管理者對子孫后代立有排行順序,始祖可守公謂“九”,共立排行四十五代:大、小、百、亞,元、仁、庚、祥,進、徽、愷、悌,仍、枝、榮、華,清、顯、承、芳,書、項、衍、慶,奕、葉、增、光,敦、信、雍、睦,恭、儉、亷、寛,勤、求、教、育,勉、事、明、良。明神宗以后中戴戴氏三廳又增加了本廳排序,但廳排序在不違背宗祠排序的基礎上對本廳出生的子孫(含女兒)進行排序、登記、編號、造冊。中戴自始祖可守公定居至今已千年余,繁衍子孫已至36代(最慢的也至28代),人口已達6750余人,包括三大族和本土的沙頭、橫路、上沄頭、下村、曹界五個村,其中中戴村為1800余人,寺平村為2600余人,下新宅為1600余人,沙頭橫路150余人,上沄頭60余人,下村180余人,曹界360余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