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驚嘆的戴氏宗祠誰來拯救
中戴村原先有“九井十三廳”,前宅二井、后坊二井、宗祠井、大廳前井、柳下廳井、棟文住處井、小孟私井,但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只剩大廳、花廳、新宅廳、浦落廳等建筑。這些古建筑造型質樸大方,氣宇軒昂。立柱、梁架、廳堂上的楹聯牌匾橫額,滿目勸善的格言警句,烙刻著歷史年代的印記,透視出前人對世事人情真諦的穎悟。由這些建筑承載著的文化藝術和精神元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綿延不絕代代相傳。
在中戴村這些古建筑中,最讓人驚嘆的是戴氏宗祠(當地人習慣稱中戴祠堂),據說這是當時東南沿海一帶最好的宗祠之一,其雄偉壯觀程度甚至超過了浦江的鄭義門宗祠,可惜中戴祠堂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作危房拆除。由于年代久遠,中戴祠堂內部經過多次改造,現在很多人的記憶都停留在了中戴祠堂改造成學校的模樣。不久前,中戴村召集了一些老人對中戴祠堂進行回憶。
中戴祠堂占地面積有2200余平方米,據中戴村的老人介紹,中戴祠堂只有一邊有廂房,占地一石六斗田。記者曾在中戴村老人戴敦松的陪同下對中戴祠堂遺址進行過簡單測量,通過測量中戴祠堂外包長76米,寬30.7米,于傳說一石六斗田基本相符。祠堂建在中戴村下首,坐西朝東,連廂房成舊字形,正屋成日字形。
中戴祠堂布局分三進兩亭(也可以說五進),大門前擺放著兩尊上馬石(俗稱來頭),好像兩尊雄獅守衛著祠堂,門面共開著四個門,即大門,左右兩邊偏門,還有廂房一個門。據中戴老人們回憶:“古代祠堂正門平時不開,只有大事才開(如中了秀才、舉人或過年祭祖等大事)平時出入都從邊門走,這些都是過去的族規!
祠堂的門面相當精巧,大門兩側是用約40厘米見方的方磚對角砌成,磚面磨得非常光滑,連縫隙都摸不到。站在大門邊往上看是精美的磚雕,有雙獅搶球,龍鳳呈祥,梅蘭翠竹,魚躍龍門······可與現存的湯溪城隍廟相媲美。
從大門向里走的第一進非常寬敞,大門兩側有兩個大教室,可容納百人上課,教室前面有個小門通向廂房。天井邊上的柱子是石頭做的,據說這樣為了防腐。第一進與第三進連成一體。中間第二進是一個亭子,亭子兩邊是走馬樓。走馬樓與第一進相連,樓上是學生宿舍,走馬樓下面是教工宿舍,有五六個房間,南北相等。
中戴祠堂最壯觀的算是第二進,即中亭,中亭有2層,下層亭子四個角,每個角有四根柱子。四根柱子用木梁對角相連,除對角相連以外四周還有大梁連成整體。中亭上層還有小亭,小亭柱子寄在大梁之上,下層亭子四角翹起,每個角都有一條小龍相嵌,四面出水,四面天井,天井下面用石板鋪著,小亭四角也是翹著,翹角之下各掛著一個風鈴,每當刮風,就發出叮當之聲,聲音清脆悅耳。
小亭頂尖裝有一個鐵葫蘆,葫蘆上插一把方天畫戟,雖然銹跡斑斑卻是十分雄壯,傳說方天畫戟是鎮妖避邪的利器,而它的實際作用,與現在的避雷針相同,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對氣象學說已經頗有研究。中亭的每根柱子都裝有精美的牛腿,大梁上都雕有龍鳳等精美的圖案,均是古代工藝的結晶。
祠堂的第三進更具特色,它同第一進相連,南北各有一個大房間,南邊是教師辦公室,北邊房間當時是音樂室,當中有一排擋門相連,擋門的門檻大約有60厘米之高,傳說是攔截風水之用。辦公室門口大梁上掛有一只銅鈴,每到上下課時值日老師就拉繩子敲鐘。第一進到第三進有同樣雄偉精美的雕飾。第三進南北各有一座小門相對開著,南邊門由外進內,北邊門通向廂房。
祠堂第四進也是一個亭子,我們通常叫它后亭,后亭也是四面出水,四周天井,天井內用石板鋪成。亭子四周則由板壁構成,亭內有一座小臺,我們稱之大禮堂,可容納幾百人開會,學校每逢集會都放在后亭舉行。亭的兩側也有兩個小教室,教室邊側擁有走廊,直通后進。后進像是普通民宅,南北各有一個教室,中間有兩間教師住房。
在廂房的東首有個教室,教室中間是工友居住的房間,西首有個大教室可供60余人上課。教室西首就是廚房,廚房往西是一塊空地,空地西側有一座民宅。中戴老人們說,在古代這是轎夫屋,也屬于祠堂的廂房。
戴氏宗祠最具特色之處是前三進高大雄偉,雕龍繡鳳精巧玲瓏,后兩進卻是簡陋平常,與前兩進極不相稱,這是為何?最近,記者在中戴走訪時聽到了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建戴氏宗祠的資金由寺平一位戴氏后裔的富商獨資十萬銀子起造,造了前三進花完銀子后這位富商不再出錢,后兩進由祠堂會出面向中戴、寺平、下新宅三村戴氏后裔集資,當時由于經濟衰落,集資數量很少,因此只勉強造了后二進簡陋之房。另一種說法是戴氏宗祠后二進先建造,當時經濟條件不好造得簡陋些,后來寺平一位戴氏后裔經營有方,家境殷實,于是出資建造了前面的三進,其精美程度遠遠大于后二進。
據中戴村老人回憶,戴氏宗祠建造時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由于戴氏宗祠建造工程巨大,材料堆積如山,有的磚雕都是特制的,少了一塊整個圖案就不完整,為防止建造材料被人順手牽羊,出資建造宗祠的戴氏富商與干活的工頭合唱了一出“雙簧”。戴氏富商讓工頭趁富商孫子不備故意放一塊木頭在孫子的包里,然后假裝材料丟失去找,最后發現在富商孫子的包里,就把這件事告訴戴氏富商。得知此事后,富商假裝非常生氣,作為宗族頭首之一的他立即召集族人召開家族會議,嚴肅處理此事,對偷拿木頭的孫子處以罰金一萬。族人見富商對自己的孫子偷拿一塊小小的木頭都這么嚴厲,再加上罰金一萬也不是小數目,個個都不敢吭聲。這件事之后工地上再也沒有丟失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戴氏宗祠從1936年起便改成了中戴小學的校舍,這座經歷了太平天國、軍閥混戰、日本侵略等風雨洗禮的古建筑最終在1983年被當做危房拆除,這也成了戴氏后裔心中永遠的痛。
最近,中戴村召集了村上的十多位老人召開座談會,對戴氏宗祠回憶,并打算根據老人們的回憶畫出圖紙,留下資料,以便戴氏后裔將來有機會能夠重建戴氏宗祠!艾F在村上對戴氏宗祠有記憶的人越來越少了,再不召集老人留下點資料,恐怕戴氏宗祠將徹徹底底的消失了”。中戴村支書戴潮雨說道。通過老人們的回憶,目前戴氏宗祠的平面圖已經成型,我們期待戴氏宗祠能夠早日重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