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明媚的春光,4月1日,婺城區治水辦赴浦江縣考察、學習“五水共治”的經驗做法及創新舉措。一天里,我們深入浦江治水先進村,開展了一次親水、近水的學習之旅。
當天陽光明媚,我們乘坐大巴朝浦江出發。“浦江治水力度大,尤其是水晶行業整治,可謂大刀闊斧。”“是啊,我有親戚住在浦江,這兩年去拜年看到,水環境變化真的翻天覆地。”一路上,大家熱烈討論,帶著好奇,期待著下一站的風景。
下高速進入浦江時,路邊一個濕地公園映入眼簾。春風綠了枝椏,紅了繁花,這片濕地公園一派勃勃生機。“這個濕地公園弄得漂亮。”下車休息時,不少人拿出手機拍下照片。
薛下莊村:
天然游泳池風景獨好
在浦江縣治水辦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我們的大巴朝著山里前行。兩邊綠樹成蔭,偶爾往車窗外望去,一潺秀水靜靜流淌。
第一站,我們來到杭坪鎮薛下莊村。一下車,撲面而來的便是綠水青山。薛下莊村三面溪水環繞,四面綠竹常蔭,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一解旅途疲乏。在薛下莊村,大學生村官為我們解說當地的治水情況。大家沿著小溪邊走邊看,認真聽著講解。
在薛下莊村天然游泳池鳥瞰圖邊上,大家停下了腳步,吸引大家眼球的是牌子上的水質實時監控設備。在這里,我們能隨時看到數據,及時掌握水質情況。據大學生村官介紹,這里的水質常年可以達到二類水標準。溪邊的小路是“滲水公路”材質,下雨天雨水可以直接滲到地下。
漫步溪邊,只見不同的溪段被分為深水區、淺水區、游泳區等。“其實白沙溪自然條件也很好,我們在打造最美河流時可以借鑒。”“是啊,夏天到白沙溪游泳的人很多,與其讓他們在不知水深的情況下冒險游泳,不如規劃一些適合游泳的區域,設置安全員、停車場、更衣室,有秩序、安全地游泳。”大家邊走邊討論著。
繼續往前走,只見溪邊立著一排展板。從展板上,我們清晰地看到治水前后眼前這條小溪的變化。過去,薛下莊村的村民大多從事家庭作坊式水晶加工。由于污染嚴重,小溪的水都變成了奶白色。看看眼前歡快流淌的碧水,變化真可謂翻天覆地。
在薛下莊村人工濕地面前,大家停住了腳步。據了解,該村采用分散式終端處理設施,總投資135萬元,占地面積118.62平方米,入污率可達96.4%。在這里,我們同樣能看到水質實時監測。大家走進濕地,認真地聽講解。隨后,大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祠堂和村莊。
新光村:青山綠水點旺古村人氣
虞宅鄉新光村被稱為“江南喬家大院”,是有著280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當天考察的第二站,我們便來到這里。剛下車,迎接我們的便是一條澄碧的“玉帶”,當地人喚為茜溪。茜溪兩邊是整齊的攤位,村民在此處售賣土特產、手工加工品等。“這些村民過去做水晶加工,現在環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態游給大家帶來了新的商機。”該村大學生村官說。
在大學生村官的介紹中,我們得知,虞宅鄉是浦江水晶行業發源地,2013年前,新光村全村有幾百家的家庭作坊式水晶加工戶,連古莊園里都是水晶作坊,水晶廢渣廢水嚴重污染了茜溪。以“五水共治”為契機,新光村徹底整治水晶行業,取締、搬移了316家水晶加工戶,同時清理垃圾溝、完善污水管網、引溪水等。整治后,茜溪的水質常年穩定在二類水,還被評為了“最美河流”。此外,新光村還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設計院設計了《新光村古村落保護開發規劃》,對詒轂堂、雙井房、廿九間里等一大批古建筑進行保護性修復。去年11月份,30多位創客率先在新光村成立旅游創客團,通過各自的工作室、平臺,結合當地的旅游、農業資源,帶旺周邊人氣。當天,我們來到創客園中參觀,只見現場游人如織,各式特色店鋪讓人眼花繚亂。
漫步村中,四周是古樸的建筑,腳下是石子路,讓人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整個村子干凈、整潔,幾乎看不到垃圾。記者注意到,每家每戶門口都張貼著《浦江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承諾書》,右下角附有住戶簽名。除了茜溪穿村而過,房子邊上的繞村水溝里流淌的都是清澈的活水,整個村子以水為美,靈動怡人。
近年來,新光村始終堅持生態發展之路,治水治污,美化道路;不斷推進古村落保護,青山綠水旺了古村人氣,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通濟湖:美麗蛻變,打造低碳慢生活
通濟湖又稱通濟橋水庫,水域面積約5平方公里。湖中有島嶼6個,半島數十個,風景綺麗,有“百島湖”之稱。當天,我們來到位于通濟湖北岸的前吳鄉前吳村,這里正在打造一個“湖濱慢生活區”。
據介紹,過去由于水晶作坊、錫箔加工、畜禽養殖等污染,通濟湖水質也曾為劣五類,經過整治水晶、錫箔行業,關停養殖場,收集污水,一年后,通濟湖水質便提升到了二類水。“我們治理的標準有三個:一是水要干凈,二是環境要整潔,三是要爭取全域化美麗。”浦江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確實,目之所及是波光粼粼的湖水,春意盎然的美景,再加上木柵欄、青磚花壇、青磚地面、石子路、墻畫、鮮花、木桌椅、遮陽傘……整個慢生活區給人的感覺便是水清岸綠景美。約上三兩好友坐在湖邊吹著暖風,飲上一杯清茶,著實讓人體驗了一把悠閑的“慢生活”。當天許多學校組織學生來這里春游,小學生們在湖邊看書、嬉笑玩鬧,不亦樂乎。
現在,前吳村依托湖濱慢生活區,開發了農家樂、特色民宿,下一步還要建一條金華最長的生態綠道。
當天下午,我們還到浦陽江最上游,翠湖所在地進行了考察。在翠湖邊,幾塊大型展板頗有氣勢。打響浙江治水第一槍——浦江,翠湖、通濟湖、牛奶河、兩溪整治前后對比圖,幾塊展板展示了治水前后水質、環境的變化,讓人一目了然。旁邊的展板上,清晰展示著浦陽江流域2011年到2013年主要污染物指標的變化。通過這些展板,我們便能感受到浦江縣治水取得的成效。我們沿著翠湖走了一圈,所到之處基本看不到漂浮垃圾,幾名保潔員隨時待命,四處巡查。
這是一場收獲頗豐的學習之旅。當天參加考察的同志都是治水一線人員,在一天的考察過程中,大家看著、聽著、拍著、記著,討論著。“浦陽江上游治理的先天優勢不可復制,點上做亮做優的工作方法值得借鑒。”“我們在治水、新農村建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資金,花費了大量心血,但在亮點打造上還有待加強。”帶著思考,我們踏上了歸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