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剛滿20歲的徐家興來說,這個春節著實與往年不同。他小試牛刀,第一次把自家做了40多年的金華傳統糕點包裝成了拜年禮盒,并很快賣紅了微信朋友圈,在這不大的金華城點燃了一陣年俗復興的小熱潮,也在這猴大運的新年向不少金華人喊出了自家糖古糕點的名號。
徐家興介紹,因忙于考試,自己在臘月中旬才心念一動,想讓自家傳統糕點躋身拜年禮的隊列。在倉促中定制了禮盒包裝,然后他就在個人微信朋友圈作了公告性的簡單推廣。結果讓他喜出望外——僅年前10天內,“糖古糕點拜年禮盒”就賣出了400多份,禮盒營業額超5萬元。春節期間,不少微友慕名而往,一份份訂單接踵而來,可算是忙壞了這一家人。
不知從何時起,或人參靈芝,或名煙名酒,這些大包裝充當了金華人拜年禮的角色。若不是聽家里的長輩說起,很多如記者一般的90后金華人大概不知道,數十年前,金華人都是提著本地土法制作的傳統糕點拜年的,而且這樣的習俗可追溯至極為久遠的年代。
千百年前的古婺春節,年味十足,親情甚濃。金華還是江南糧倉,農家的爐火燒得正旺,金華人精選婺州五谷,就著滔滔婺江水,經碾、蒸、煎、炸等傳世工藝,精心制成古婺傳統糕點,再以土黃色的牛皮紙包裹,系上金燦燦的稻草繩,春節里拎著它拜年,將這歲月積攢的甜蜜和親近之人分享。恰是舌尖上這口甜蜜的家鄉味,于時光洪流中串起了一代又一代金華人的濃濃情誼。
古婺理學興盛,平民社交長幼有序,作為傳統拜年禮的金華糕點亦自有其品級。金華人口中的“毛坦”(音,也有稱“麻坦”),原材料成本高,制作工藝繁復,對氣候條件要求苛刻,醇香酥脆,入口即化,即是送予族中長者的上等禮。另有“金錢餅”(也稱“小麻餅”)則多見于同輩互訪,如酒令般能討個財源滾滾的口彩。“紅回回”則多為女兒家春節省親時,由娘家帶回婆家的伴手禮,寄寓藕斷絲連,彼此牽掛,禮輕意重。
徐家祖孫三代與金華傳統糕點有著割不斷的情緣。年過古稀的奶奶曾在原金華糕點廠從事技術管理工作20余年,掌握當時40多種傳統糕點的制法。老太太把這系列傳統糕點制法傳給了兒子徐愛國,也就是徐家興的父親。徐愛國夫婦自創“糖古糕點”品牌,由副業到主業,以金華人典型的“啥都能講究,唯對吃食極考究”的生活態度,操持了20多年的糕點作坊。待這口濃濃的糕點香把徐家興養大,激發出了這位95后新生代的“微能量”,也等來了這傳統手藝傳承的好年景。
徐媽媽介紹,年前聽了兒子的想法,她便建議兒子選擇承載著金華傳統年味但市面上少見的“金錢餅”、“巧果”和“油棗”,頗具城市代表性的新產品“火腿酥”和“佛手酥”,以及自家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結合現代人健康及口感需求改良的秘制雜糧桃酥、千層大麻餅,根據顧客需求組合六款為一大盒,取個“六六大順”的吉利;并建議兒子在微信里普及每款傳統糕點背后的民俗文化,因為“給大家普及金華糕點背后的傳統文化是一種責任”。
原來,2015年,徐家興帶著糖古糕點線上營銷的項目參加了金華市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大賽等賽事,并斬獲殊榮,很快得到了各大媒體和婺城區非遺中心的關注。去年12月,“糖古糕點”被列入婺城區非遺保護生產性基地。1月初,“糖古糕點”應邀參加第二屆金華非遺年貨展,感動了不少現場的老年人。
“現在的小朋友過生日很少吃壽面,卻覺得蛋糕少不得,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民族新一代腦海里的沒落。糕點也是一樣的。希望兒子繼續努力,做好傳統糕點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把糖古糕點推廣出去!毙鞇蹏f。
徐家興說,他一直有一個大大的夢想,希望某一天,金華傳統糕點也能如佛手、火腿一樣,成為金華的城市名片。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