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促進杯——婺劇傳承熱心人獎”
1.馬水根,男,1946年出生,羅店鎮盤前村人。退役前是部隊的文藝骨干。自1970年以來,先后創作、排練了《嶺上紅梅》、《云山春燕》多部婺劇作品。其中《黃大仙的傳說》,獲得了“2006年省婺劇大賽”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六項大獎。2013年擔任羅店鎮婺劇促進分會副秘書長,創作排練了大型表演唱《仙鄉頌》,組建了“羅店鎮業余婺劇團”。近年來,他對本鎮7個行政村的80余名婺劇愛好者進行了婺劇演唱、演奏、表演等方面的輔導。44年來,馬水根在婺劇天地里勤耕不輟,為弘揚婺劇藝術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貢獻。
2.鄭雪芬,女,1975年出生,乾西鄉壇里鄭村人。自幼對婺劇耳濡目染,憑著對婺劇的熱愛和癡迷自學成材,從十幾歲就開始登臺演出。2010年,擔任村坐唱班培訓和演出的主力。她經常利用空余時間組織婺劇愛好者開展文化活動、組織排演婺劇傳統劇目,免費為村民演出。她表演的婺劇多次獲獎。鄭雪芬作為民間的婺劇傳承人,多年來熱心于婺劇事業和婺劇推廣工作,在弘揚婺劇藝術、繁榮婺劇事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3.華寶金,男,1936年出生,雅畈鎮三村人。是一名退休工人。自幼酷愛婺劇,自學婺劇曲目,自己制作胡琴。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撲在婺劇文化事業上,參加婺劇團下村演出活動,傳授胡琴技藝,收集婺劇音樂資料347首。金華老年大學曾經用他記譜的唱段用作教材。2004年以來,他連續舉辦16期雅畈鎮婺劇演唱興趣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材都是他親自譜寫。他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婺劇藝術在雅畈遍地開花,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
4.吳建新,男,1949年出生,安地鎮安地村人。從事民間樂器演奏四十余載。近年來,他經常組織婺劇愛好者學習演奏樂器。目前,擔任該鎮坐唱班和市鐵路俱樂部的主胡,擔任老年大學婺劇二胡班教師。他還培養了一批兒童民樂演奏愛好者。他在區、市婺劇花頭臺比賽中榮獲兩次一等獎。他曾被推選為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候選人,獲得省文化示范戶、省千名群眾文藝骨干、區婺劇促進會委員、區文化示范戶、安地鎮婺劇促進會副會長、優秀民間文化傳承獎候選人等榮譽。四十多年來,他像不知疲倦的蜜蜂,四處傳播婺劇藝術。
5.俞洪海,男,1954年出生,白龍橋鎮白龍橋村人,目前擔任市青年婺劇團團長。1996年組建該劇團,每年帶領演員“送戲下鄉”,累計超過580場,提高了群眾藝術水平。開展“婺劇進校園”演出200場,致力于婺劇傳承事業。他在婺劇劇目中注入現代意識,豐富傳統手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該劇團演出《把關》參加市農村題材現代曲藝小品調演,深受觀眾好評。近年來,該劇團榮獲省婺劇基本功大賽金獎、市婺劇戲迷小戲比賽二等獎、區婺劇新人選拔大賽三等獎等多個獎項。17年來,他繼承和光大婺劇藝術,唱響了自己的人生。
6.俞根升,男,1962年出生,白龍橋鎮東俞村人。幾十年鐘情婺劇藝術。擔任東俞村支委以后,牽頭成立東俞村樂隊,多次組織該樂隊參加婺劇專場晚會及婺劇下鄉活動,深受百姓歡迎。曾榮獲市農村花頭臺擂臺賽一等獎、區農村坐唱班擂臺賽一等獎。他還組建了花轎迎親隊,豐富鄉士文化。作為一名婺劇文化傳承人,俞根升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把傳承婺劇文化當成畢生的追求。
7.鄭愛平,女,1961年出生,白龍橋鎮怡村沙溪自然村人。2002年,自掏腰包在自家的地下室開辦了鎮婺劇鑼鼓班。她帶領婺劇愛好者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曾榮獲區農村坐唱班婺劇“花頭臺”擂臺賽二等獎、區慶元宵農民坐唱班擂臺賽二等獎等。目前,她是區婺劇促進會會員,擔任鎮婺劇促進會秘書,是區婺劇界的一顆新星。她教出的姐妹都已經成為該鎮各村的文化骨干。她把婺劇當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之日夜操勞都覺得幸福滿溢。
8.徐衛慶,男,1952年出生,瑯琊鎮瑯琊徐村人。自幼熱愛婺劇。15歲參加村文藝宣傳隊。改革開放初期,他刻苦自學各種樂器演奏和婺劇的各種唱腔,成立了鑼鼓班。多年來,他投身婺劇事業,幫助周邊村落培養鑼鼓班骨干。區“婺劇促進會”成立后,他組隊參加擂臺賽,榮獲市、區二等獎。榮獲區“花頭臺擂臺賽”一等獎。在“第四屆中國仙源湖桂花節婺劇坐唱班擂臺賽”中,獲得“花頭臺”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他廣交婺劇朋友,相互磋商技藝,為進一步繁榮婺劇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9.吳建雙,男,1960年出生,蔣堂鎮人。熱心婺劇事業,任市戲劇家協會理事,婺城區婺促會理事,蔣堂鎮婺促會副會長,婺城區百姓婺劇團法人代表。多年來,曾為10余個村的婺劇演出捐款。他的百姓婺劇團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不斷送戲下鄉。2013年,百姓婺劇團代表蔣堂鎮參加區文化藝術節婺劇專場演出,得到了上級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傳承婺劇藝術,弘揚和諧正氣,豐富百姓生活,構建幸福家園是吳建雙的人生目標。
10.鐘樟松,男,1949年出生,塔石鄉上塔石村人。自小癡迷婺劇。他跟隨老藝人學習婺劇,多次參加婺劇骨干培訓班,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他成立了農民婺劇坐唱班,組織巡回演唱四十多場。他先后多次參加市、區組織的民間藝術表演,并獲獎。為了弘揚婺劇文化,他免費教中小學生學習笛子,二胡等樂器,為塔石鄉小學培養了多名婺劇小演員。近年來,他被評為省、區文化示范戶,連續4年被評為塔石鄉文化帶頭人。他致力于婺劇戲曲的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婺劇的魅力。
11.傅毅君,女,1989年出生,東市街小學音樂教師。2011年任教于該校,現負責該校的婺劇社團及民樂隊的訓練。任教以來,多次指導學生參賽,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浙江賽區選拔賽業余A組二等獎、市第二屆中小學生婺劇演唱大賽一等獎等多項稱號。他每年組織開展婺劇藝術周,社團婺劇基本功比賽。他積極配合浙師大兒童文化研究院來該校研究校園兒童傳統婺劇表演藝術及教學。他積極參加有針對性的婺劇知識培訓,進一步提升自身基本功。他創建了中小學教師婺劇群,為婺劇愛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12.陳生榮,男,1942年出生,婺城區人。多年來,他積極組織策劃婺劇活動,編排婺劇節目,每周二、四、六定期活動。為百余名福利院的老人們上門表演婺劇。培養了50多位婺劇“小學員”。“人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應為社會做貢獻、奉獻自己的愛心。”這是陳生榮的口頭禪。他的努力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肯定。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婺劇傳承的行列。
13.王忠芳,男,1951年出生,新獅街道駱家塘社區人。從1979年起,他為婺劇默默奉獻了30余年。1995年,他組建了新獅婺劇團,積極參加各項活動。2012年,新獅婺劇團在“第四屆中國仙源湖桂花節婺劇坐唱班擂臺賽”中獲得了二等獎。2013年,新獅芙蓉婺劇團參加了“婺城區第二屆民俗文化藝術節展演”。王忠芳退休后,依然在婺劇天地里勤耕不輟,把全部精力投入婺劇事業。
14.吳旭涌,男,1971年出生,雅畈鎮人,金華市實驗中學校長。他在校內成立婺劇俱樂部,目前有五十余人,并聘請知名婺劇演員授課、指導,提高學生戲曲文化修養,為“婺劇”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金華市實驗中學連續三年成功舉辦浙江婺劇團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對婺劇產生濃厚的興趣。2010年以來,學校獲得第一屆市中小學婺劇比賽二等獎、區第二屆中小學婺劇演唱大賽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吳旭涌通過自己的努力,擴大婺劇教學的覆蓋面,讓更多學生深入接觸婺劇,把婺劇文化傳承下去。
15.梅映,女,1979年出生,安地鎮人。十余年來,她在所任教的學校推行婺劇藝術教育,培養了多批優秀的婺劇小演員。在金華市第二屆中小學婺劇匯演中,她指導的婺劇節目《三請樊梨花》選段《沙場落馬》獲得金華市一等獎。她結合校園特色進行婺劇的創新。原創婺歌《醉美仙源》,獲婺城區文藝匯演一等獎。她研究的課題和撰寫的論文榮獲省、市、區級榮譽十余項。她的付出讓婺劇這朵藝術奇葩在婺城大地處處綻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