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春曉杯——護源清水獎”
1.何寶平,男,1960年出生,羅店鎮后溪河村人。作為雙龍水庫灌溉協會的負責人,何寶平一直兢兢業業地管理著位于國家級雙龍旅游風景區下的雙龍水庫。多年來,他致力于灌區改造建設,改善灌溉條件,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減少了下游用戶用水矛盾。作為鎮人大代表,他曾提出針對該灌區問題的提案10多件,要求灌區增加水利投入,改善灌區水利條件,以滿足灌區用水需求,確保農民增收增效。作為后溪河村黨支部書記,他致力于后溪建設,帶領村民完成溪灘改造、農村污水處理、沙畈水安裝工程,為保護后溪水流域做出積極貢獻。
2.華金龍,男,1964年出生,婺城區瑯琊鎮人,30多年致力于生態環保工作。2001年他帶頭起草《關于要求沙畈鄉沙金蘭庫區建立生態自然保護區的議案》,成為2002市人大1號議案,促進了2002年沙金蘭生態功能區的成立。2013年8月,市、區開展了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資源綜合整治工作,該同志帶領工作組,發揮釘子精神,向被拆遷戶主傳達沙金蘭水資源工作意義,不分白天黑夜連續開展工作,共完成拆除和關停木材加工廠27家、養殖場6家,拆除廠房和養殖場面積共13623.06平方米,提前近一個月完成了全鎮的整治任務。
3.林慧平,男,1967年出生,瑯琊鎮妙康村人,村黨支部書記。妙康村地處金華市區80萬民眾引用水源金蘭水庫源頭,在2013年市、區兩級政府的“婺城治水”和沙金蘭生態功能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林慧平同鎮、村干部一起逐戶發放宣傳單,對村民及養殖戶宣傳保護水源的政策及其重要性。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沙金蘭功能區內第一個養殖場順利拆除,打響了養殖場整治的第一槍。他率先帶領村黨員、干部做出水環境長效管理承諾,黨員干部帶頭禁養,做到承諾上墻。將水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寫入村規民約中,成立獎懲機制,同每戶農戶簽訂責任書,保證長效管理。
4.虞金生,男,1963年出生,沙畈鄉烏云村人。虞金生的養豬場位于沙畈鄉養殖戶最多的烏云村。在18戶豬場中,虞金生的豬場豬最多,所以拆還是不拆,大伙都盯著他。他不顧家里的反對,提前簽了關停協議。在虞金生的帶動下,其他養殖戶紛紛賣豬、拆豬圈。虞金生雖然是個地道的農民,善言語,卻樸實善良,他用行動默默詮釋了什么是顧全大局,深明大義。
5.范洪法,男,1948年出生,沙畈鄉賽畈村人。擔任賽畈村書記30余年。在今年沙畈鄉開展的水環境整治工作中,他拖著剛剛做完胃癌化療的病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不僅要求自己的兒子第一個關停鋸板廠,還召開村兩委會推動治水工作。他和鄉干部走家串戶,宣傳水環境整治,做養殖戶的思想工作。經過他和村民們的努力,沙畈鄉賽畈村成為沙畈鄉最早完成關停任務的村。
6.李路壽,男,1957年出生,塔石鄉井上村人。他夫妻二人于2005年通過銀行貸款承包了土地,修建了養豬場,年純收入達20余萬元。2013年,按區委區政府的要求,需要對保護區范圍內的養殖場進行拆除搬遷。雖然投入的錢還沒全部回收,銀行貸款還尚未還清,但是為了保護水資源,50多歲的李路壽不計個人得失,自行拆除了養豬場,放棄了自己畢生的事業。
7.陳根林,男,1953年出生,莘畈鄉吳村人。在莘畈水庫飲用水源保護、養殖場拆除整治工作中,由于養殖戶不理解、不支持,致使整治工作進展緩慢。陳根林不顧家人的反對和部分養殖戶的阻擾,在比正常出欄損失約5萬余元的情況下,對1000余頭生豬進行清欄、對900余平方米的建筑進行拆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他還協助政府工作人員做好其他養殖戶的思想工作。他的所作所為為莘畈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順利完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8.曹春香,女,1963年出生,城東街道旌孝街社區人。退休后,曹春香負責對轄區范圍內河道所有水上漂浮物、垃圾及河床沉淀垃圾進行打撈清運。她不怕臟,不怕累,每天兩次進行打撈除草。垃圾和漂浮物多時,她要用環衛車拉四車。她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通園溪流域居民營造一個清潔衛生的生活環境。
9.章柏清,男,1953年出生,嶺上鄉九峰村人。章柏清作為老黨員,在村里負責水務工作已有20多年。2009年九峰水庫移民安置后,全體村民都移民在外,原嶺上村在九峰水庫庫區范圍內的各項水利設施面臨失管的問題。他毅然決定,繼續肩負起水務員的重任。做好本村水利設施的日常巡查和維護工作,協調本村各種水事矛盾。這4年來,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九峰水庫庫區的看守房度過。
10.陳加平,男,1964年出生,乾西鄉湖頭村人,村支書。2010年,時任村主任的他提出“為西湖上游(農田灌溉段)清淤”的建議。村集體投入28萬元、沿湖自然村投入10多萬元進行施工后,完成了上游200米的湖底清淤和堤岸加固工程。2011年,陳加平當選為村支書后,提出整治西湖中段(住宅區段)的創業承諾。2013年5月,湖頭村拿出了村集體所有流動資金,背水一戰整治西湖。陳加平每天都要到現場查看,監督施工。因為過度勞累,他的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疼痛難忍,只能駝著背走走歇歇。2013年10月底,西湖中段整治完成,200米長、12畝面積的“垃圾池”變身“清水流”,消失經年的“西湖浣衣景”得以重現。
11.俞建新,男,1966年出生,白龍橋鎮白龍橋村人,擔任村書記、主任。他多次組織召開黨員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使“五水共治”、城鄉綜合環境治理行動家喻戶曉,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在他的帶領下,白龍橋村清掃路面8000多米,清理河道1300米,投入人工2183次,機械投入260個小時,清運垃圾230噸。俞建新還不斷探索,把建立保潔長效機制作為目標。
12.滕贛明,男,1966年出生,白龍橋鎮讓長村人。他從部隊退伍回鄉后,一直從事建筑業。擔任村委以后,他把自己的工程項目交給別人管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村里工作中。在對桐溪、漪溪整治工作中,他發動村民放棄春節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展開了清理運河及整個村環境衛生整治的工作。在他的帶領下,讓長村的“五水共治”工作進展順利,獲得白龍橋鎮黨委、政府頒發的“五水共治”先進集體榮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