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在金華市婺城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金華市婺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鄭松有
受區人民政府委托,現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區八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并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3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發展形勢,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實施“工業強區、商旅興區、生態立區、城鄉統籌”四大戰略,努力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基本完成了區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區屬地區生產總值264.3億元,增長8.9%;區級財政收入8.8億元,增長15.2%;自營出口10.5億美元,增長16.3%;固定資產投資112.9億元,增長2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1億元,增長1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77元,增長9.6%;農民人均純收入13573元,增長10.8%;人口自然增長率3.29‰,城鎮登記失業率2.74%,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預計均能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
(一)工業經濟總體平穩,產業結構日益優化
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全區195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02.5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0.4億元,同比增長6.9%;實現利稅總額15.5億元,同比增長6.7%,利潤總額9.3億元,同比增長7%。主導產業支撐作用明顯。七大特色產業完成規上產值139.7億元,占全部規上產值的69%。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新增“小上規”企業58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55家,較去年增加5家;超5億元企業5家,較去年增加1家;超10億元企業1家。
創新驅動能力增強。列入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28項,新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7家,市級創新型企業2家,高新技術研發中心6家,列入省重點技改項目4項,市級以上重點技改項目53項,完成技改投入11.5億元。新產品產值79.1億元,同比增長23.8%。從輕重工業上看,輕工業增速快于重工業,重工業產值完成122.5億元,增長6.7%,輕工業完成產值80億元,增長10.7%。
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1億美元,增長17.7%,其中出口10.5億美元,增長16.3%。招商引資工作以浙(婺)商回歸工程為重點,成效明顯。實際到位內資48億,增長24.5%,完成年度目標的114.2%,其中浙(婺)商回歸17.4億元,完成年度目標115.9%。
(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
農業生產基本穩定。今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29.6億元,同比增長1.9%,居全市第二位。糧食生產平穩增長。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4.7萬畝,油菜籽播種面積5.8萬畝,單季晚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畝產達967公斤,創造了我市單季晚稻高產新紀錄。畜牧生產穩步發展。全區生豬出欄51.8萬頭,同比增長13.7%,存欄37.5萬頭,基本與上年持平;牛出欄6845頭,存欄20293頭;家禽出欄287.6萬羽,存欄180.6萬羽。
兩區建設有序推進。投入資金2900萬元,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25個,面積1.8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投入7500余萬元,安地桂花主導產業示范區、白龍橋生豬精品園和羅埠中華鱉精品園通過省驗收,蔣堂奶牛、蔣堂茶葉2個精品園通過市驗收。農業主體不斷壯大。目前全區有農業龍頭企業81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23家,新增家庭農場26家。后溪河村、西吳村的省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項目順利通過省科技廳專家評議驗收。
生產條件日益改善。水利工程穩步推進。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130畝,完成水庫除險加固2座,整治山塘32座,治理河道12.5公里。農業服務有序跟進。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38.5萬畝,農作物病蟲害減量控害工程26萬畝。強化農村基礎設施長效機制建設,農村環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園區平臺提檔進位
有效投入持續增長。扎實做好項目工作,努力增強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9億元,增長20.4%。其中農業投資完成5208萬元,增長12%;工業投資完成47.5億元,增長20.2%;服務業投資完成64.9億元,增長20.7%,其中房地產投資完成43億元,同比增長19.4%。
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努力做好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以項目競賽活動為抓手穩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省、市、區重點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省“411”重大項目投資完成年度計劃的170%;12個省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4.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224.1%,居全市首位;36個市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8.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72.4%,居全市第二位;65個區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48.1%。
園區配套逐步完善。婺城新城區城市副中心功能進一步提升,完成賓虹西路拓寬工程南半幅瀝青施工,完成二環西路貫通工程全部管道施工;偉達·雷迪森酒店、婺州城市廣場二期即將投入使用,新宇宏騰生活廣場、尚格假日大酒店等項目有序推進;公安應急指揮中心基本完成樁基工程;科創大廈投入使用,云計算金華分中心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已完成。雙龍風景區四大品牌創建全面推進,智者寺復建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開始打樁挖地基,霞客古道復建二期工程和尖峰山休閑公園提檔擴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仙源湖度假區道路橋梁、水電排污管網及綠化配套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啟動首期控規修編及48平方公里提質擴容規劃編制,基本完成開源三期、安地鎮南區塊政策處理,有序推進水上運動中心、金華樂園等項目。
(四)商貿旅游繁榮活躍,三產拉動能力增強
信息產業快速發展。我區獲評“浙江省首批電子商務示范區”稱號。浙中信息產業園入園企業達158家,營業額超15億元。新華創新基地基本形成入園企業優化淘汰機制。北辰電商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是目前市區唯一一個專業化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八詠文創基地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氛圍初步形成,婺星產業基地開發建設有序推進。
消費市場平穩發展。有序推進“個轉企”、“下升上”工作,已辦理“個轉企”440家,“下升上”60家。加快發展農村、社區商業網點,推進千鎮連鎖超市農村便利店,瑯琊、湖頭綜合市場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有新進展。切實保障專業市場良好運營。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完成交易額20.6億元,新辰凍品市場完成交易額13億元。全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1億元,增長12.8%。
旅游產業繁榮發展。啟動國家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包裝編制了長山森林旅游區、瑯峰山風景旅游區、塔石高山梯田景區開發項目為招商項目,成功舉辦了“山花爛漫·美麗婺城”系列活動、“雙龍之夏”文化旅游活動。全區接待游客258.7萬人次,同比增長19%,實現旅游收入21.9億元,增長23%。其中雙龍景區全年接待游客83.6萬人次,增長5.1%;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接待游客48萬人次,增長13.3%。
(五)民計民生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今年新增就業崗位4490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25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4%。計劃生育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9‰。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認真做好城鄉居民的新參保及續保繳費工作,1158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生活保障體系。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全區城鎮低保標準每人每月提高至524元,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每月提高至357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為98%。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工作全力推進,參保率為97%。
城鄉統籌持續深化。穩步推進江北老城區改造提升工作。開展國衛復審迎檢工作,城中村環境衛生整治取得實效,市容市貌進一步改善。有序推進二七新村改造工程、三改一拆工作,累計拆除違法建筑102萬平方米。加快進行中心鎮、美麗鄉村建設。已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行政村171個,完成農房改造2020戶。全面提速欠發達山區脫貧進程,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拓寬農民創業增收渠道。
文教衛體全面進步。以“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區”為契機,積極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深化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努力發展小學“特色教育”,切實推廣初中“高效課堂”,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精品化。衛生事業上新水平。啟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改善醫療服務;有效整合區第二人民醫院與十二局醫院的醫療資源,提升衛生服務能力;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制度、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創建規范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家;深化醫療服務陽光用藥工程,加強藥品網上采購監管。文化體育事業持續繁榮。文化館和圖書館做好免費開放的前期準備,15個鄉鎮街道完成綜合文化站建設;開展“送戲下鄉”、“送書下鄉”以及“激情婺城”系列大型文藝活動;12個鄉鎮被評為浙江體育強鄉鎮,1個社區被評為浙江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
(六)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環境逐步優化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漸進式推進并聯審批,推行行政審批事項一審一核制改革以及投資項目審批代辦工作。規范公共資源交易工作,正式啟用婺城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網站。推進服務業發展體制、投融資體制改革,清理服務業市場準入政策,打破行業壟斷,實行“非禁即入”,建立公平、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積極培育上市后備企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食藥監管體系改革。扎實做好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和農業保險工作。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參保率達99.3%,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全面完成。
環保事業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我區以治水為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全面打響水環境整治攻堅戰,通過重點流域整治,沙金蘭、莘畈水庫水源涵養區污染整治成效明顯。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加快推進。新增市級生態村52個;新增區級生態村31個;全區已有市級以上生態鄉鎮15個,其中省級13個,國家級2個,已達到創建省級生態區的創建比例要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96%。節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單位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5%。
平安婺城穩步推進。構建三級食品安全監管網格體系,認真做好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疫病防控(H7N9禽流感防控)、防災減災等工作,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刑事發案得到有效遏制,群體性苗頭事件得到有效穩控。有序開展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武裝、人防、消防、保密、檔案、史志、工會、青年、婦女、老齡、殘聯等各項工作均取得新的進步。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較多困難和挑戰:一是經濟總量偏小,綜合實力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仍較大,綜合競爭力有待提高;二是工業主導產業規模不大,大型龍頭企業較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競爭力有待提升,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三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統籌和城鎮化進程還需進一步加快,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穩定物價等民生保障問題任務艱巨;四是結構性、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日益顯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壓力較大。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加以解決。
二、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和主要任務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展望2014年,世界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恢復期,總體態勢趨于穩定。從國內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方向,經濟運行企穩向好,開始出現向發展新常態轉變的積極跡象,但受結構性問題制約,當前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穩固,2014年我國經濟依然存在著下行壓力。從我區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隨著今年“淘汰落后產能、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個轉企、小上規、下升上”等各項重點工作的逐步落實,明年我區發展環境將逐步完善好轉。但同時,由于我區經濟綜合實力不強,經濟增長支撐點缺乏,受資源要素緊缺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總的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奮力拼搏,一定能夠實現“穩中求進、奮力追趕”,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健康較快發展。
綜合以上分析,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總體目標,2014年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計劃指標建議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自營出口增長9%;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完成上級控制目標;
——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上級控制目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立足轉型調結構,加快培育現代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培育現代產業,強化發展內力支撐。一是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全面加大“機器換人”、“騰籠換鳥”、“空間換地”力度,大力推進占地438.5公頃的洞溪分區龍蟠區塊工業功能區建設,重點發展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等行業,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蔣堂鎮界首區塊工業功能區建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以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機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扎實推進落后產能轉移淘汰計劃,在造紙、建材等行業轉移和淘汰一批相關企業和設備,為工業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和土地空間。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有序推進瑯琊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建設,基本建成西吳漁業產業示范區,長山蔬菜、白龍橋茶葉、雅畈仙緣土雞、羅店花卉、瑯琊花卉等5個現代農業精品園,建設2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繼續做大農業主體,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新增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市級示范社1家,市級強社名社1家,新增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新增家庭農場30家。三是培育壯大服務業。依托婺州城市廣場和偉達·雷迪森酒店兩大商業巨頭的有效帶動,加快“環中軸景觀商業核心圈”項目建設,提高新城區商業項目的競爭力,加快形成新城區“浙中商業副中心”的發展氛圍。牢牢把握婺城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整合提升雙龍風景區、仙源湖度假區及山區生態休閑旅游資源,打響婺城旅游品牌。抓好“農超對接”,加快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
(二)立足平臺重投入,加快提升園區承載能力
一是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婺城新城區將以“五大”市政府重點工程建設為核心帶動(330國道改造、二環路貫通、賓虹西路拓寬、馬海畈城防、婺城區人民醫院),同時加快工業項目建設,提升工業投入和工業產值兩個總量。加快婺州城市廣場三期、瑞唐國際二期、金華銀行、汽車客運站二期等一批商業服務業項目建設,婺州城市廣場二期、偉達·雷迪森酒店、尚格酒店、浙中樂園等一批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加快形成環中軸景觀商業核心圈。雙龍風景區有序推進智者寺復建項目二期工程建設,力爭明年實現開光納客,穩步推進尖峰山休閑公園提檔擴建。仙源湖度假區加快推進金華市水上運動中心、仙草苑養生會所建設,確保明年實現對外營業;開工建設動物園水族館二期、金華樂園一期;加快推進桂花山莊、喜曼安地度假酒店等重點項目建設,提升度假區綜合競爭力。二是加緊完善園區配套。牢牢抓住“布局優化、基礎配套、安全生產、環保監管”四個核心環節,全面強化園區基礎設施,提高園區承載能力。按照基礎設施建設為項目配套服務的理念,堅持量力而行的財政原則,重點解決制約項目的瓶頸因素。既要高度重視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的保障,又要抓好住宿、餐飲、金融、醫療、娛樂等三產設施配套,為企業開工建設和生產經營創造良好條件。同時,統籌電網、水網、路網、管網和綠化、美化、亮化的“四網三化”建設,加快實施治污、防洪、貨運通道及消防安全建設等基礎工程。三是優化整合產業布局。結合各園區發展實際,進一步高效配置資源,有序整合空間,強化核心功能,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優化、發展協調的現代產業新格局。婺城新城區圍繞“一軸三帶”(一軸:賓虹西路西延工業產業軸,三帶:二環路信息產業帶、中軸景觀商服產業帶、白沙溪文化休閑產業帶)和七大功能區平臺建設為重點,按照“東接南聯西擴”的發展戰略,加快與市中心的有效對接,實施新城老鎮聯動發展,適時啟動鄭崗山區塊的開發建設。雙龍風景區圍繞“雙龍勝景、大仙圣地、禪學中心、浙中涼都”四大品牌,跳出洞外、走出山外、開拓視野、謀劃發展。仙源湖度假區重點做好園區的擴容升級工作,增強發展后勁。
(三)立足創新促發展,加快推進婺城經濟崛起
一是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組織實施重點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技術交流,發揮婺城區高校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舉辦“產學研”合作技術對接會,促進技術研發成果和企業需求對接合作。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指導萬里揚、萊恩農業省級技術中心申報工作。二是加快集聚平臺建設。以婺星產業基地和北辰電商基地為兩端,依托浙江師范大學,大力推進倪西店區塊省級云計算中心建設、科技社區建設、高校大學生創業基地建設,重點發展信息軟件、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產業,進一步發揮浙中信息產業園在全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集聚作用。三是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城北電子商務創業園的集聚輻射作用,擴大企業運用電子商務營銷的覆蓋面。加緊推進城北電子商務創業園首期的全面改造和招商,加快電子商務創業園二期建設,推進整個城北區塊的“退二進三”。積極推動金華電子商務創業園與婺州城市廣場合作共建恒瑞分園。
(四)立足區情抓統籌,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鞏固創衛成果,打造精品城市,共建美好家園”為目標,全面推進江北老城區改造,有序推進二七新村改造工程。進一步加大老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著力解決環境衛生、背街小巷老化破損、馬路市場、占道經營等問題,進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步伐,加大違章建筑拆除力度,2014年舊住宅區改造將以二七新村區塊為主戰場,城中村改造將以二環以內村為重點。同時進一步加強新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功能和輻射能力。二是加快中心鎮建設。要根據“省級中心鎮、區級中心鎮、城郊鄉、山區小鄉鎮”的推進梯次,按照“搭平臺、聚要素、促發展”要求,加快白龍橋省級中心鎮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健全機構配置,堅持新城與老鎮區的互動發展,優化規劃布局,拓展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產業支撐,提高綜合實力,增強其輻射力和帶動力。加快羅店、蔣堂、瑯琊等區級中心鎮的提檔升級,使其成為承接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發展的區域中心。三是加快山區經濟發展。以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為前提,充分發揮青山綠水的生態優勢。依托雙龍風景區、仙源湖旅游度假區等景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培育發展雅干-喻斯垅和羅店放生塘-山下曹-鹿田一線的鄉村旅游,加強引導,重點突出省級農家樂精品區域和特色鄉鎮、特色點的培育,實現全區年度游客接待量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以上。完善扶貧幫困機制,推進異地搬遷,著力提高山區經濟發展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與全區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五)立足民生重保障,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一是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積極謀劃教育發展布局,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開展系列教學研討展示活動,積極打造“學在婺城”教育品牌。做好圖書館和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完善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開展“激情婺城”文化藝術系列活動。繼續推進體育創建工作,積極備戰省第十五屆運動會。開展婺城區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點做好“瑯琊白沙”、“雅畈斗牛”、“金華北山婺學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加快婺城區人民醫院建設項目,啟動衛生強縣(市)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探索合作辦醫,發展特色專科,推廣基層適宜衛生技術應用,強化公共衛生服務管理,加快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扎實做好計生工作,落實計劃生育各項優待政策。二是繼續加強社會保障。努力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創業服務體系,有效形成創業幫扶長效機制。以社保擴面提速為重點,繼續抓好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并與8890便民服務平臺有效對接,加快區福利中心二期項目建設進度,推進低保規范化建設。繼續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和貧困殘疾人安居工程,促進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繼續推進安置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設。三是著力推進生態建設。以“打造最美河流白沙溪和整治最差河流桐溪”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實施污水治理工程建設,推進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體系建設,繼續深化“四邊三化”行動,扎實推進“雙清”行動,全面實行畜禽養殖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制度,狠抓高污染行業整治和減排,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抓好二環內“禁燃區”創建。四是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繼續推進“平安婺城”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有效防范和及時處置各類社會矛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市場監管,確保物價穩定和食品藥品安全。積極推進婦女兒童、消防、檔案、史志、審計、老齡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打造和諧幸福新婺城。
各位代表,實現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艱巨,意義重大。讓我們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自覺接受區人大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堅定發展信心,創新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真抓實干,奮發進取,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預期目標圓滿完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