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電話響起,鐘國根又接了一單生意。“中午要送貨到蕭山。這幾天生意比較好,天天有好幾筆單子!”他扶了扶眼鏡,眼神中流露出喜悅。
今年45歲的鐘國根,是紹興縣錢清鎮方家橋村人。他的工作就是為錢清中國輕紡原料城搬運貨物,當地人稱為“背絲工”。
別看鐘國根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有些斯文,但背起絲來,卻是毫不含糊。十年前,他拋卻裁縫手藝,到輕紡原料市場做起了“背絲”的行當。
“那時,我是用手扛、肩膀背的,每包30至50公斤,從這個倉庫背到另一個倉庫。”鐘國根回憶,生意好的時候,每天可以背10多噸,但經常感覺渾身酸疼。
當時,錢清輕紡原料市場還不算太大,經營戶至多也就300多家,年成交量60余萬噸。
10年來,錢清輕紡原料市場依托紹興縣發達的輕紡產業,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壯大。2006年,原料市場正式更名為錢清中國輕紡原料城。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商戶們與周邊地區的生意往來也越來越頻繁。
“肩背、手扛,太原始、太落后了!”鐘國根笑笑。5年前,他瞅準了商機,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有了這個運輸工具,還真不一樣!生意好的時候,每天可以運幾十噸,能跑到二三十公里遠的地方。”
可沒多久,鐘國根又感到自己的運輸工具跟不上形勢了。2009年5月,總投資4億元的傳統交易區整體改造工程完成,使得錢清輕紡原料城的總建筑面積達19萬平方米、營業用房達1800多套。在如此大的市場里,他的電動三輪車顯得力不從心了,“每次運貨前,我都要把電充滿。有時候跑得太遠,沒到家就沒電了,只好叫同村人來把我的車拖回去。”
于是,當年鐘國根買了一輛三輪貨運摩托車,活動半徑又擴大了幾十公里,生意自然和先前不一樣了。和記者談話期間,鐘國根陸續接了幾單生意。“現在我的手機是24小時開機,有的時候工廠急需用料,我晚上都要出去運貨!”
現在,讓鐘國根感到糾結的是,他買了才3年的運輸工具,又顯得落后了!“現在,這個原料城的年成交額已經超過400億元,原料運輸需求越來越大,沒有汽車真的不行了!”說這話時,鐘國根的神情顯得有些急迫。現在方家橋村已經有五六個“背絲工”買了汽車,這令鐘國根十分眼饞。“今年原打算要買輛汽車的,連車型也看好了。但村里新建了農民公寓,我決定先買套200平方米的新房。”
“車是一定要買的,買了汽車才能跑得更遠!”鐘國根態度十分堅定,“我打算有空時,先把駕照考出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