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食品安全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媒體對食品問題的報道層出不窮。廣大群眾對食品安全狀況普遍感到擔憂。食品安全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
我們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不僅要借鑒世界各國的做法,更要結合中國實情,對癥下藥。
改變生產方式。面對眾多食品安全問題,有人開始懷疑起市場化、工業化與新科技的運用,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回歸成為一股社會思潮。然而,在今天的人口基礎上,回歸是不可能的。順應市場化、工業化的發展,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才是我們終極思考。
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生產經營的方式,在市場化的背景下,再有力的監管也不可能確保食品安全。只有走工業化道路,運用現代工業管理制度才是出路。在初級農畜產品生產方面,目前農業系統推行的規模化經營;在生產與市場的對接上嘗試的農+超等模式也許是一條出路。“不老神雞”模式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廣的好模式。“不老神雞”公司從飼料到餐桌上的食品全由公司控制,確保公眾食用安全。
理順監管體制。“政出多門,各自為政”是各界對食品安全監管最集中的指責。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眾多,這是食品鏈條長,所涉領域廣的特點決定的。單從監管體制機制、監管法律制度體系去審視,總體構架是健全和完善的。問題在于:一是體制內的權責分配不相適應;二是缺乏統一協調。組織結構不合理的具體表現是管理部門權力呈上大下小狀的倒三角形,而食品安全等民生事務集中在基層,呈金字塔形。因此,我們要在組織結構上調整職責,在人、財、物以及權力配置上向基層傾斜。
統一協調不足除垂直管理體制上的原因外,上級部門的指導對下級政府的協調也存在障礙。就拿豆芽菜的監管為例,農業部和衛生部作了兩個觀點相反的認定,并分別批復其下級部門。這種情形下,地方政府協調存在困難。而此類“小事”由國務院協調解決顯然是不適當的。因此,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政出多門、互相推諉問題,上級部門必須從具體細節事務上超脫出來,交由各級地方政府根據實際需要作具體分工。具體講,就是地方食品安全委員會要在法律框架下,對細節明確界定。另外,因食品安全監管鏈條長,各部門職責間需要做好銜接。如“地溝油”的治理是一項復雜的任務,要對不同情形作具體細致的分類。
嚴管狠打。毫無疑問,“監管不力”是公眾對當前食品安全問題詬病最集中問題之一。但從法律層面上講,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雖多,各部門的職責是明晰的,如果各部門各司其職,也不會有太多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履職思維上存在問題——習慣于運動式的治理理念。一提到監管就提整治,一提整治就是聯合執法。殊不知,我們最缺的是“各自為政”,也就是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如果說把功夫用在平時基礎性管理工作,致力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建設,那么問題就基本解決。因此,當前我們要強調集中整治的同時,更要突出長效管理機制的建設,下功夫去抓好監督管理的制度規范落實。
所謂狠打是指,對以獲取非法利益為目的的故意違法犯罪行為,要始終保持嚴打勢態。如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質的、制售假冒食品等等惡劣行為要嚴厲打擊,要重罰嚴判。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公眾參與。食品安全問題多數具有隱蔽性。尤其以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的行為更為隱蔽。單純依靠監管部門監督檢查去發現查處有一定的困難。因而,食品安全監管中引入公眾參與顯得十分必要。具體形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如實行舉報獎勵制度等。
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一是加強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服務行業人員教育培訓;二是重視全民食品安全知識普及;三是引導全社會理性看待食品安全問題,避免產生不應有的恐慌,以及對產業的損害。
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復雜,牽涉面非常廣泛,有些問題涉及深層次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絕非一朝一夕能解決。有賴于環境的改善、法治改進、公民社會的形成,以及公民道德素養的提高等等。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突出重點,循序漸進。
(作者系婺城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