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老爺:何以成神?
老百姓討厭“官老爺”,但老百姓又希望有“青天大老爺”。其實,老百姓是愛憎分明的,他們對神明的崇敬,就有了“土地老爺”、“城隍老爺”之稱;但他們又對達官貴人、富豪士紳表現出了另一種的惶恐,魯迅在他的小說《吶喊·故鄉》中寫到:“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看,迅哥兒一下子成了“老爺”,人與人之間就出現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但是,白沙老爺則不同,那是盧文臺以其豐功偉績在老百姓心中樹起的一個形象,這個形象就是神!那就是造福于民,老百姓稱其為神!
所以,白沙老爺的故事流傳至今,決不是盧文臺筑堰治水的功績在今天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他那種造福于民的精神,才是代代流傳的,最終才形成了人們心目中一尊不倒的神!一座永遠的豐碑!其實,白沙溪三十六堰如今只有19座堰在發揮其作用了,而且這19座堰中,幾乎又都是用上混凝土或者沙石進行修筑了,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看到原汁原味的篾籠卵石堆砌而成的堰,但這一切都不會讓盧文臺造福于民的精神失色!
所以,只要你身臨白沙溪,你就會感受到白沙溪沿岸百姓的善良,他們是最懂得感恩戴德的。也推而廣之,勤勞的人們都一樣。白沙老爺成了神,這個神就掛在老百姓的口碑上,更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
所以,白沙老爺成了神,給了我們許多的深思: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千萬不要端著一副官老爺的架勢。否則,干群之間遲早也要出現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但這道厚障壁決不要幻想是銅墻鐵壁,它會在人民的憤怒中灰飛煙滅的。不是嗎?我們曾非常遺憾地看到了,有的官員出行,隨從撐傘;更有官員驅車視察,道路泥濘,民眾推行……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威嚴嗎?可笑!同樣,一個功成名就的人,當學會報效祖國,造福桑梓,不要做了“老爺”就目中無人,甚至為非作歹。多行善舉,厚德載物;為富不仁,天人共怒。不要總以為老百姓頑劣,而借以欺壓。如果非說老百姓頑劣,那也是一塊頑劣的石頭。你知道石頭如何征服嗎?鐵錘的強硬,敲打出來的只是棱角;但是水的弱軟,卻沖擊出圓滑。石頭屈服于流水的感化,卻不低頭于鐵錘的暴力。我們的老百姓有似于此!但如果我們的官僚豪紳都能上善若水,那我們的老百姓也一定就是良民順民了!
所以,從盧文臺成了神,被稱為“白沙老爺”,由此及彼,我們也呼喚著出現“長江老爺”、“黃河老爺”、“錢塘老爺”、“婺江老爺”……而白沙溪沿岸也決不是有了一個盧文臺就可以終止了,還可以出現一個個的“白沙二爺”、 “白沙三爺”……如此,社稷幸甚!百姓幸甚!
行文至此,我們從白沙老爺說開去,我想,如果當地政府要利用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來開發白沙文化生態資源的話,而所形成的“白沙一溪八景”旅游線,那么貫穿這條線始終的應該是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