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白龍橋鎮(zhèn)下楊村種糧大戶楊桂芳與白龍橋鎮(zhèn)汝新農機經營部簽訂了購銷合同,出資13萬元購買一臺糧食烘干機,用于提高糧食種植機械化水平和服務眾多的糧食種植戶,以進一步擴大糧食種植規(guī)模。近日,記者前往下楊村,聽這位種糧大戶談他的種田經。
據(jù)了解,自2005年起,楊桂芳就開始在本村租賃耕地,走規(guī)模化種糧之路。2008年她注冊成立了金華市楊芳糧食種植機械化合作社,帶動社員和非社員種糧達105戶。今年,楊桂芳的糧食種植面積達到了330畝,向國家投售訂單糧食98噸。幾年來,楊桂芳總共已向國家投售糧食1200多噸。“擴大種植規(guī)模、學會科學種糧、提高機械化耕作程度。”正在曬稻場上忙活的楊桂芳將他的種田經總結成三句話。“以前我們夫妻兩個人只種幾畝地,耕、種、收,從春忙到冬,一年到頭累得要命也攢不了幾個錢。從2005年開始,我承包了村里的47畝地,進行規(guī)模種糧。當年,我家的純收入就是以前的幾倍了。但仔細一算賬,雖然總收入不少,但是畝產值還是不高。”
楊桂芳說:“后來,我明白了不懂得科學種糧、不懂得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往往出力最多、獲益最少的道理。于是,在農業(yè)部門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我學會了秸稈回田、測土配方施肥等科學的耕作技術,糧食畝產、總產不斷提高,收入自然也不斷提高。”
“規(guī)模經營土地,農業(yè)機械化才是關鍵。”楊桂芳向記者透露他認為最重要的第三個秘訣。據(jù)了解,近幾年來,楊桂芳先后投入50多萬元,購買了兩臺旋耕機、1臺插秧機、10臺噴霧機、3臺收割機兩臺農用運輸車,初步實現(xiàn)了種植、管理、收獲等各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機械化。
“提高機械化程度不但可以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雇傭工人的費用,還可以增加收入呢。去年,我就開展了對外租賃業(yè)務,就憑這一塊,我的年收入就增加了幾萬塊。我覺得種糧越來越有奔頭了。”指著放在倉庫里的大型收割機,楊桂芳臉上樂開了花。
“今年,冷空氣來得早,導致糧食產量有所下降,晚稻產量尤其少。不過今年早稻的畝產還是穩(wěn)定在650斤左右,甚至比去年都好。”楊桂芳一臉自豪地說,“最近,我們又買了一臺烘干機,以后就不需靠人工曬糧了,直接烘干就可以投售了。明年,我打算擴大規(guī)模,多承包幾畝地,爭取更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