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里要在我們街道的放生塘村新建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這幾天,新獅衛生院院長戴健兒忙著和放生塘村兩委協調,商討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選址定點。戴健兒告訴記者,現在放生塘的村民看病就醫至少要步行三十分鐘,才能走到街道衛生院。服務站建成以后,包括放生塘村及周邊幾個行政村在內的3000多居民,只要步行20分鐘,就能享受醫療服務。
記者昨天從婺城區衛生局了解到,婺城區根據1000-3000左右服務人口設置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要求,到2011年完成婺城區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屆時婺城區農村居民將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據婺城區衛生局數據顯示,目前婺城農村已基本達到每個建制鄉鎮(街道)均有一所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區已完成改造、建設的甲等社區衛生服務站18家,通過標準化改造的村衛生室131家。
我區現有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基本以個體經營為主,利用的是鄉村醫生私人住房,往往存在生活區域和醫療服務區域無法分離的情況,且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集鎮及人口比較密集的村莊,邊遠鄉村、人口較少的鄉村及山區鄉鎮的醫療衛生服務的普及性和可及性欠佳。因此,根據《金華市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改革實施方案》,計劃到2011年,全市基本建立起“市縣鄉村一體化管理、家庭醫生社區健康服務、全民公平醫療保障”的三位一體新機制,基本建成覆蓋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為達到此目標,婺城區正著手大力推進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標準化建設。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合理確定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布局和數量,按照每1至3千人口或按照居民出行20分鐘到達的標準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在充分調研和吸取兄弟縣市,如武義、永康、義烏、浦江、金東及開發區的經驗基礎上,我區在綜合考慮鄉村干部群眾積極性和對衛生需求的緊迫性,優先邊遠山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確定2010年度新建甲等服務站34家(獨立建造),與村其他用房合建的乙等服務站23家,覆蓋人口達137283人。
同時,為解決現有部分村衛生室由個人承包等引起的弊端,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一體化管理,做到“六統一”,即統一命名標識、統一人員調配和培訓、統一藥品采購和價格、統一業務管理和績效考核、統一信息管理、統一財務和分配制度。從業人員由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管理和調配,原身份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