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要喝牛奶,父親當面摔杯,誰能料到:一個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充滿無限深情的詩人艾青,他對自己的孩子卻冷漠無情?父親把兒子當作感情失敗經歷的一座“標志性建筑”,而兒子干脆稱自己是父親避孕失敗的意外產物。畫家艾軒在節目中首度開口講述與父親艾青之間的故事,故事里沒有溫馨的父子情,只有終身難以釋懷的成長經歷。
詩人的兒子也偷偷的寫詩,卻與父親的文學有著天壤之別。父親艾青其實也曾留學學畫,顯然他學畫失敗,兒子艾軒則學成大家。艾軒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堅守著一個藏族題材,迷戀著一種寫實技術,用一幅幅孤寂蒼涼的畫面感動了無數人。與藏族女孩機緣巧合的相遇,成就了艾軒油畫的經典形象;三十年的純潔友誼,造就一段畫壇佳話。畫家的模特第一次走出大山看世界,艾軒第一次聽到了她嘹亮的歌聲。
凡是和艾軒接觸的人,都會被他的樂觀、熱情和真率所感染,這和他憂郁的畫風形成很大的反差。他說,人是復雜的多面體,美也具有多樣性,畫風與畫家的性格和世界觀并非完全一致。
艾青青年時代原本是在杭州藝專學畫的,留學巴黎后,卻棄畫寫詩了。而酷愛繪畫的艾軒,在成年后,出現在寫實主義繪畫新軍中,成為極富個性、極有成就的一位油畫家。多年以來,艾軒的一系列油畫中的人物一直處于一個事件、一種情緒的過程中。西藏雪域高原是他永遠的做畫空間與背景。一個藏族小女孩或是一個青年,站在寂靜又純凈的凍土帶。那些人物有一種苦難美,讓人愛憐和同情。他們在思考什么,又凝望什么?實際上,這表面上的寧靜正是他們心理上不平靜的一種反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