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特殊的教材,一個美麗的夢想保“一庫碧水”
綠色,是生態的代名詞,希望的代名詞。
走進沙畈鄉中心小學,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特殊教材”——《走近綠色》。據介紹,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習慣,2005年6月,學校老師以綠色環保為主題,根據沙畈當地的生態資源情況編撰了一套教材,共有6冊,包括水資源、中藥材、野生水果、焚燒爐等內容,每個年級的孩子們都會參與這門課程的學習。
越來越多的人喝上了沙畈水,如何保護好水資源及其質量,沙畈人有很大責任。為此,該校十分注重對學生在環保意識上的培養,并通過繪畫、表演、圖片展示等形式,不定期開展各類活動,使學生們養成文明環保的行為習慣。2004年5月,在開展《環保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的課題研究時,學校組織學生上街宣傳環保,“我們拉起橫幅,讓孩子們現場作畫,搞起了圖片展覽,有的學生還拿起喇叭大聲宣講環保知識。”當時帶隊的周芬娟老師說,“孩子的眼睛是干凈的,想象力也豐富,通過他們的眼睛和手,他們心目中家鄉的樣子真的很美。”“保一庫碧水,送萬千真情”。學校全體師生的行動就像一陣微風,吹遍了整個沙畈鄉,也帶動了許多家庭加入到保護生態的行列中來,而他們的所做所為,僅僅是沙畈鄉民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的一個縮影。
沙畈鄉黨委書記湯云飛說,一直以來,全鄉積極開展《森林法》、《水土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與培訓,向廣大山區百姓宣傳保護環境和水源質量的重要性,并邀請市、區農林局有關技術專家為廣大護林員講課,使老百姓們不斷加深對生態環保的理解。
2006年4月,只有400人的賽畈村投入42萬元,對村里的污水實行了管道排放,建起了沼氣池,污水經過發酵處理凈化排放。從去年6月開始,村內化糞池、陰溝等處的污水都經過處理后才排進溪里,既改善了村莊環境,也避免了生活污水直接流進金蘭水庫。村支書范洪發說:“作為深山區,對生態保護如此重視目的只有一個,即要把最優質的水輸送給下游的廣大市民。”2008年,該鄉還在賽畈村試點的基礎上,投入150萬余元對高儒、芝肚坑、皂里等3個村實施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并于當年9月全部通過上級驗收。
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村民對保護源頭水的積極性大為提高。而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思想認識也從原來“是為城里人保護水源”,轉變為“既為他人也為自己保護環境、保護水源”,水源保護工作有了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收到了較好成效。地處生態功能區最高地帶的銀坑村有芝肚坑花崗巖礦、銀坑鉛鋅礦兩座礦山,曾有兩位老板看上了礦山,只要把開采權轉讓,每年可分到100萬元的紅利。為了涵養水源,村兩委堅決拒絕了投資商。沙金蘭生態功能區管委會主任、沙畈鄉黨委副書記商友山說,正是因為政府引導和老百姓的自覺支持,使一個方圓237平方公里的生態功能區,沒有一個規模性的養豬場,沒有一個養鴨場,更沒有一個奶牛場,環境十分優美。
政府引導,下游報恩促“村美民富”
沙畈水恩澤千家萬戶,愛護沙畈水人人有責。現在金華市民對能喝上沙畈優質水普遍感到滿意,對沙畈也有特殊感情。但各級政府和沙金蘭庫區干部群眾為保護和建設生態功能區所做的大量工作不為許多人所了解,功能區保護和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困難仍未得到解決。功能區群眾為金華市民能喝上沙畈好水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現在庫區農民收入仍普遍較低,2008年庫區農民人均收入只有4200元左右,生活還不富裕。
保護環境不等于貧窮。針對轄區內毛竹資源豐富的特點,沙畈鄉出臺政策鼓勵竹鄉農民對毛竹產業進行改造,通過引進深翻施肥、地表覆蓋等新技術,改造了低產毛竹林8000多畝,每畝經濟效益最高可達2000元。作為沙畈鄉筍竹兩用林生產大戶,烏云村村主任虞錦生激動地說:“毛竹林通過改造,每畝可增加收入800多元,通過竹筍深加工,收入可增加10多倍,僅竹筍一項,就能讓農民人均每年增收上千元。”政府還發放補助推動山茶油低產林改造,僅今年就將改造300畝。同時,鄉里還引導農民安裝誘蟲燈,引進生物除蟲等新技術,種植番茄、茄子、辣椒等無公害高山蔬菜。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省森林食品基地等高新技術項目也相繼在沙畈鄉落戶,推動著新一輪無公害化生產的發展壯大。
2008年,通過在金華沙畈農副產品的展示窗口,很好地帶動了當地農副產品的發展。原先賣不動的山里貨成了搶手貨,最先每公斤賣30元的土蜂蜜現在是70元,30元每公斤的筍干現在賣到80元。
上游有困難,下游來幫忙。位于金蘭水庫源頭的皂里村,是一個以畜牧飼養為主的山村。區農林局主動協調幫助想辦法,使奶牛飼養戶順利搬到了下游瑯琊鎮。這樣,不僅離金華城的距離近了一半,交通也好了,而且賣鮮奶也方便。飼養戶說,區里的幫助讓他們的奶牛飼養找到了新出路,奶牛數量比以前增加了1/3,每公斤鮮奶銷售成本降低了0.1元。此外,還有4家養雞場、41家木材加工企業也在下游鄉鎮找到了“新家”。
后記:在采訪中,沙畈滿眼的綠色、清澈的溪水、樸實的村民、可愛的孩子,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而沙畈的村民為了生態建設所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更讓我們感慨萬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金華市、區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都對沙畈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支持,我們相信,“保護環境不等于貧窮”,我們更相信,沙畈的明天會越來越好,這里的水也會越來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