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畈水庫風光好,山清水秀聽松濤。喝了沙畈純凈水,老漢九十不覺老。”這首樸實的詩,正是金華人對沙畈水無比喜愛的寫照。現在,當你驅車前往沙畈鄉,一路上可以看見山巒起伏,滿眼蒼翠,白沙溪水潺潺而過,仿佛正引領你進入一幅山水畫中……

山的盡頭,水的源頭。1992年6月20日,庫容為8500萬立方米的沙畈水庫正式動工。隨著沙畈水庫及兩級電廠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沙畈鄉成為金華城區以及下游地區70多萬居民的優質飲用水源地,并于1999年被列為省一級自然水源保護區。2002年,以“建生態保護區、保一級飲用水”為目標、總面積23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86.16%的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開始建設,目前已形成規模。2007年沙畈鄉還被評為省級生態鄉。
40個垃圾集中清運點,3噸村莊生活垃圾日清還“山清水秀”
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建設以來,市、區有關部門累計完成投入近千萬元,積極開展了水源地環境整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等工程,大大減少了水庫污染源,推動該功能區飲用水質的好轉。其中,垃圾焚燒爐便是功能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
據悉,以往沙金蘭生態功能區居住者每天產生7噸左右生產、生活垃圾,隨著人口轉移,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所減少,但由于當地村民習慣將垃圾通過填埋或倒入水渠進行處理,沙金蘭庫區的生態環境和水質非常容易受到腐爛垃圾和水面漂浮雜物的污染。2004年12月,市政府投入扶貧資金130多萬元在沙畈鄉境內動工興建一個垃圾焚燒爐,統一將沙金蘭庫區的所有生活垃圾運送至焚燒點焚燒處理,不讓垃圾污染環境。2005年2月,焚燒爐項目主體工程正式上馬,9月初竣工。它的正式投入使用,極大推動了功能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緩解沙畈鄉一帶日益凸顯的集中堆放垃圾產生的污染問題,從源頭上保障了整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和飲用水環境。
據介紹,垃圾焚燒爐設備是有關部門經過永康、福州、諸暨等地實地考察后從福建豐田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引進的。除了石頭、玻璃以外,絕大多數垃圾經焚燒爐高溫焚燒后,剩下的殘渣很少,基本可以處理干凈,達到無害化和熱能利用效果。目前,功能區范圍內共配置了600多只垃圾桶,設有8個臨時垃圾堆放點,30個村配備了36名保潔員,垃圾由村保潔員統一清理后運送至焚燒爐處理,確保當天產生的垃圾當天就焚燒處理。經過3年多整治,水庫上游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生活垃圾對水庫飲用水源危害的隱患也基本清除,使農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農村的蒼蠅蚊子少了,溪道清澈了,村莊也干凈了。原溪口管理處所在地芝肚坑村位于沙畈水庫上游,近年來該村大力實施污水處理、村莊整治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衛生習慣也大有改善,文化生活更是日益豐富,村里還組織了一批文娛隊伍,經常參加鄉里競賽、演出等,深受群眾好評。村支書汪云根說:“我們村最近正在積極準備開發農家樂,希望能吸引市區居民到我們村看好山好水,聽山泉叮咚,賞松濤波瀾,嘗山里人家小菜,體驗不一樣的農家風味。”
在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的同時,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還積極實施公益林建設、森林防火和森林資源保護、農村水源污染治理、下山脫貧工程等,保護和建設沙金蘭的生態環境。作為水源所在地的沙畈鄉,更是不遺余力開展各項工作,確保千家萬戶喝上放心水、優質水。自建立生態功能區以來,該鄉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著“禁工、限養”的產業政策。鄉里原有幾家鋸板廠被搬遷了;原有的鍍鋅廠被關停了;鄉里有豐富的礦產,有人想來投資,被拒絕了;養殖業達到一定規模就被限制。該鄉還大力建設植樹造林工程,數十萬畝公益林也按規定嚴格限制采伐,生態公益林建設不斷推進,全鄉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7.2%,面積達到13萬畝。生態功能強、涵養水源效果好的闊葉林,有機茶,竹筍兩用林到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