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傳媒記者張丹楠/文、俞佳妮/攝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我們都知道社區工作千頭萬緒、瑣碎繁雜,真實的社區工作又是什么樣子的呢?本次體驗報告,記者走近金華市婺城區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的網格員們,看他們如何深入群眾,不辭辛勞地幫助居民排憂解難,用真心換真情,如何通過一件件、一樁樁“民生小實事”,讓群眾感受到社區里的“微幸福”。
步履不停
走完社區治理的“最后一米”
方洪有今年44歲,是明月樓社區專職工作者兼網格員。從2022年開始,他扎根網格,關心困難群體,為獨居老人送服務上門、協調社區鄰里糾紛、參與社區環境衛生治理,保持手機24小時不關機……得到了轄區居民的高度認可,是他們心中名副其實的“紅人”,而他則笑稱自己是社區“網”紅。
“小張,我們先去樓道看看。”早上8點30分,跟著明月樓社區工作者方洪有,我來到馬路里78號1幢,在小區居民樓內部進行巡查。
正式工作前,我問老方,社區工作一般都做些什么?
方洪有說,我先帶你去樓道看看,你體驗下來就知道了。于是,他帶著我走進社區樓道。這里每天都會有老人經過和鍛煉,保持環境的整潔是迎接老人的第一步。地上的果殼、塑料袋、沒吃完的外賣盒,他拿著夾子和垃圾袋熟練地撿起,順手把樓前亂停放的一輛共享單車挪到院外的停車點。另外,巡查清理社區環境也是他的主要任務。
近段時間連夜暴雨,作為老舊小區,這里基礎設施陳舊、物業服務不到位等問題長期困擾居民。網格員此時化身社區安全“守護者”,需要排查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方洪有指著居民樓梯口擺放的盆栽說:“前幾天下著很大的雨,這些花盆有掉下來的危險,我們連忙進行整治,避免威脅到居民安全。”
“先從2棟開始吧,咱們從上往下走。”跟著他走上樓梯,電表井是否堆放雜物,安全通道是否被擋,樓層間的滅火器是否有損壞,都是網格員要巡查的。老方腳步飛快,一層層上樓,但是檢查得非常仔細。
“王奶奶,我來看你了,最近身體怎么樣?”其間,他也會打開記事本,備注需要重點關注的住戶,然后敲開他們的門,詢問獨居老人近期身體狀況,看看老人是否需要幫助。不知不覺間,一棟樓的住戶都巡查完畢。走了太多家住戶,我已累得氣喘吁吁,老方卻健步依舊。每天走幾萬步,巡查這么多住戶,已經是他工作的常態了。
方洪有停下腳步等我,笑著說:“每天走一趟,這也算鍛煉身體了。”他接著敲開劉阿姨的房門,劉阿姨連忙把他迎進門去:“哎呀,老方呀,你看我這塊墻皮脫落嚴重。”我跟著方洪有的視線看去,原來因樓道管道滲水,威脅到了劉阿姨家的居家環境。方洪有連忙提出解決辦法,并成功幫阿姨解決問題。臨走時,劉阿姨不停夸贊老方:“很熱心!幫我解決了好多問題,前幾天樓下的停車棚也是他們社區工作人員幫忙改造升級的。”
走訪過程中,見到方洪有,居民都要跟他拉幾句家常,雖說是簡單寒暄,但方洪有都會熱心回應。方洪有翻開記事本,給我看他備注好的重點事項:“我們社區居民總共有9400多戶,其中65歲以上獨居老人近70戶,高齡老人占比20%。這幾棟是我主要負責的樓棟,今天除了日常樓道巡查,還剩30多戶獨居老人和重點人員要走訪入戶。”
社區“小事不小”
為老人服務內心踏實
社區治理小事不小,無論是調解鄰里糾紛、組織社區活動,還是改善轄區環境,這些成果背后,都是社區工作者們在默默付出。方洪有說,沒有做社區工作之前以為社區工作很普通,來了之后發現平時接觸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也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讓他逐漸認識到了社區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
“社區工作繁雜瑣碎,卻也充滿樂趣。許許多多的小事,讓我逐漸明確自己身上的責任。每次成功幫社區的老人解決問題,內心都會被喜悅填滿。”方洪有說,為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他也在不停地學習“充電”。
方洪有給我講述曾經幫助獨居老人的經歷:一位坐輪椅的老大爺需要辦社保,他解釋了很久,老人聽不明白。后來,他給老人女兒打電話,幫助老人順利完成認證,老人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贊;前段時間,一位85歲的獨居老人在家里摔倒了,由于女兒在外地,身邊沒有人幫忙照顧,老人打電話給老方,方洪有第一時間把老人送到醫院治療……
“線下開展日常巡查走訪,辦理網格事件。線上就在網格群里進行宣傳和普及,將惠民政策、以舊換新補貼等內容以文字、圖片、公眾號等形式同步轉發到微信網格群里,讓居民知曉。”方洪有說,他的手機里有4個網格微信群,走訪時,他會時不時地查看微信群里的信息,看看有沒有人在群里尋求幫助。他說,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單靠網格員的腳步是不夠的,要聯動線上線下“雙網格”。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能為老人服務內心很踏實。把居民的瑣事難事煩心事,件件當成大事來解決,才能承載起每個居民最微小、最實在的幸福感。”
體驗到了尾聲,老方對我說還要去查看剩下幾戶居民,又風風火火地趕去了。
記者手記
從拂曉到日暮,明月樓社區的網格員們穿行在社區的街頭巷尾,他們既是社區的“多面手”,又是居民的“定心丸”,如同一個個“流動服務站”,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響應服務需求,這樣特殊的工作環境就像是一張交織著挑戰與機遇的網,網格員們在這張網中辛勤穿梭,不斷拓寬社區工作的廣度和深度。
一天的體驗下來,我發現,原來想做好一名社區工作者,是需要具備“十八般武藝”的,不僅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文案撰寫能力、專業知識儲備能力,而且需要懷揣極致的愛心和強烈的共情力。在日常工作中,他們開展入戶走訪和一日雙巡,及時掌握網格內常住人口戶數、家庭人員結構、租房人員信息等情況,還通過打電話、微信聯系等方式,增強居民“信任感”,高效解決群眾訴求。他們行走在各自網格的每個角落,在巡查中了解轄區居民的生活情況,尤其是轄區的孤寡傷殘老人,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與居民群眾的寒暄和互動中,他們一整天的工作平凡也不凡。
正是無數社區工作者在背后默默耕耘,用貼心服務,為居民幸福撐起一片晴朗天空,社會的各個角落才呈現美好、祥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