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莎
每逢假期、周末,鄉村游成為不少人出游的選擇。走進古村落,穿行小橋流水,賞碧水藍天;在田間地頭,采摘新鮮蔬果,呼吸新鮮空氣……這些看似尋常的鄉村生活片段,如今成了許多人追尋的“詩和遠方”,更是村民自己的“詩和遠方”。
曾幾何時,許多村莊無產業、村民收入低,不少年輕人背井離鄉,村莊變成了“空心村”。從無人問津的鄉村,到游客紛紛到訪的旅游地,改變如何發生?
這幾年,瑯琊鎮泉口村發揮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鐵店窯遺址的文化優勢,把古老文化做成現代產業;安地鎮巖頭村旁的梅溪經過當地及有關部門治理之后,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到夏日,游客絡繹不絕。前不久,梅溪還入選了浙江省2024年度“幸福母親河”名單。
從當初籍籍無名的小鄉村,到如今產業興旺、生態優美的美麗鄉村,發展的關鍵在敢于打破常規、大膽創新,讓一批批沉睡的資源醒過來,找到一條適宜各村發展的特色之路。
放眼婺城,村容村貌美、富民產業強這樣宜居宜業的現代化鄉村不在少數。近年來,各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扮靚鄉村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同時放大各自的優勢資源,打造“一村一品”。在此基礎之上,民宿、研學、電商等一批新業態產業落地。如今,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開展,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返鄉創業。
鄉村發展需要年輕人,鄉村蝶變離不開年輕人。在沙畈鄉停久村,29歲的劉健強與團隊成員探索打造白沙文化研學路線,并利用網絡直播幫助村民售賣大山里的“土特產”;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王海智把目光投向了長山鄉桐思嶺村,計劃實施果蓮—油菜—泥鰍套養輪作、早藕—水稻—泥鰍套養輪作,建設農旅結合、高效輪作、農產品加工的田園綜合體,將水果蓮子打造成為長山鄉地標性農產品……
鄉村發展勢頭火熱的大背景之下,我們也要看到,旅游同質化嚴重、文化傳承和創新不足、產業結構單一化等問題依舊存在。因此,需要政府、村民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規劃引導、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質量、加強環境保護等措施,推動鄉村可持續綠色發展,讓鄉村真正成為世外桃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