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7時,暴雨如注,電閃雷鳴,婺城區駱家塘一酒店會議室內熱鬧非凡,一排排桌椅被拉到墻角,中間留出空地,幾個大西瓜被切成小塊,與花生、葡萄、冬棗分裝在小盤里,西瓜晚會就開始了。
參加西瓜晚會的有40多人,來自北京、內蒙古、陜西、廣東、重慶、江蘇、浙江等地。8月17日,他們奔赴金華,參加2024全國兒童文學講習會。講習會由我國兒童文學界的知名學者蔣風于1996年創辦,主要是向他招收的非學歷兒童文學研究生面授課程,迄今舉辦20多屆。西瓜晚會是講習會的保留節目,由參加講習會的成員自編自導自演。
今年,蔣風迎來百歲壽辰,因近期身體不適,缺席了講習會和西瓜晚會。盡管如此,他依然是這場晚會的主角。
1
8首詩,8張圖,
一行令人驚訝的題字
王迪來自諸暨,是一位初中語文老師,身穿黑色長裙,戴著框架眼鏡。8月20日晚,她上臺吟誦了8首古詩,有《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等。在她的吟誦下,一首首熟悉的古詩別有韻味。“我為什么要吟誦古詩?在蔣風老師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是這樣給他吟誦,在他心中種下了熱愛詩歌的種子。”晚會結束后,王迪這樣告訴記者。
王迪還特意制作了PPT,每首詩的旁邊都配有一張蔣風的照片。去年夏天,王迪參加了全國兒童文學講習會,99歲的蔣風到場,她近距離接觸了這位為兒童文學耕耘多年的前輩。今年的講習會,蔣風缺席,她挑選了蔣風的8張照片,讓新的與會人員能感受蔣風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情懷。她重點介紹了蔣風去年給學員們在書上題字的照片,然后說道:“他也在書上給我寫了,寫的是‘王迪老師批評指正’。我一看到這幾個字,內心非常驚訝,我還能指正蔣老師?我是他的2022級非學歷研究生啊。你們看,這就是老一輩學者的謙卑。”一邊吟誦,一邊講解,再抒發感慨,王迪的節目不算新穎,卻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2
一首歌,兩行淚,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雁君來自1700公里外的內蒙古,為參加講習會,她先從家鄉赤峰坐8個多小時的火車到北京,再從北京坐火車到金華。即便如此,從2011年到現在,除了2014年,每年的講習會她都參加。
20日的西瓜晚會上,王雁君朗誦了自己寫的詩歌《一個神奇的童話》:“浙江金華有一位蔣風,那是我們敬愛的老師……不畏艱難播撒愛,獨自創辦講習會……”朗誦完畢,她又用響亮的歌聲唱了一遍。唱著唱著,她聲音哽咽,眼眶濕潤,熱淚溢出。
王雁君是赤峰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2010年腦部受傷。在又一次坐火車去北京求醫時,她心生遺憾,這一生最喜歡的是兒童文學,然而一直沒有機會走進那座殿堂。不久,她在網上看到蔣風面向全球招收非學歷兒童文學研究生的消息,立即給他打電話,成為學員之一。
第一次見面時,蔣風問王雁君:“為什么要學兒童文學?”王雁君回答:“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蔣風聽后急得跺腳:“你要創作,要在內蒙古播撒兒童文學的種子。”當時,王雁君還不太明白蔣風的用意,一年年過去,她漸漸懂了——在內蒙古一些地區,雖然大家的物質生活沒有問題,但精神生活也很重要,孩童們需要更多地接受兒童文學的滋養。她想到了成立協會,推廣兒童文學閱讀,也動筆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書籍出版一事近期有了眉目,這兩年還在網上推廣草原童話……“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走得也許慢一點,但我會沿著蔣風老師給我指明的方向前進,盡我最大的努力。”以一團火點燃多簇火苗,試圖照亮更廣袤的疆域,王雁君的節目和講述,讓大家看到了蔣風博大的情懷。
3
一首詩,一幅畫,一塊有寓意的樹皮
田星來自廣東東莞,教中小學生寫作。20日晚,她上臺朗誦了自己創作的詩,詩寫在一塊梧桐樹皮上,名為《來自星河的風》,旁邊還畫了蔣風的頭像。
“一個秋天的清晨,我見到您了,終于在凌霄花的舞曲里,梧桐葉的飄飛,紅楓葉的絢爛,詩意中與您相遇。您清澈的、明亮的眼眸,用飽含深情的心靈與我們對話。我聽見了,聽見了那穿越了一個世紀的聲音,從遙遠而來,充滿對兒童的愛與希望……”田星看著樹皮深情朗誦,臺下觀眾靜靜看著她,大家都知道“來自星河的風”指的是誰。
十幾年前,田星在看兒童文學的相關書籍時,看到了蔣風的名字,與同行交流時,聽說了蔣風的名字,但一直都未與蔣風謀面。今年8月,她第一次參加講習會,蔣風缺席,但錄了一段視頻。“我在視頻里看到了他,他100歲了,思維清晰,聲音不大,卻透著一股力量,他說他一定會戰勝病魔,因為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很感動!100歲的人肯定經歷過一些磨難,但他活得這么澄澈,有這么高的境界,像大樹一樣蒼翠,富有生命力。”在浙師大漫步時,田星發現了一塊梧桐樹皮,她撿了起來,將《來自星河的風》寫在上面。老的梧桐樹皮掉了,新的梧桐樹皮還會長出來,這不正好象征著一位世紀老人的生命力?
4
一出戲,一群人,一生不變的愛
20日晚,多名與會人員表演了情景短劇,通過四幕來呈現蔣風的故事:幼年在母親的熏陶下走上文學之路、抗日期間去山里小學教書、晚年自費創辦《兒童文學信息》寄給海內外學員、和妻子自掏腰包補貼講習會讓學員們安心相聚。演員們的演技不高,節奏也不算流暢,但演繹的都是真人真事,情景短劇很短,卻體現了蔣風一生對兒童文學持之以恒的愛。
來自北京的戚悅今年8歲,和媽媽許愛靖出演第一幕《小小詩童》,她扮演小蔣風,媽媽扮演小蔣風的媽媽。“母親,給我講個故事好嗎?”“就給你講李白幼年遇到老奶奶把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吧。”母女倆演得投入、溫馨,像在家里一樣自然。
許愛靖是北京一家校外多元藝術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讀本科時的畢業論文與童謠有關,工作后在童謠研究上有疑問,向蔣風請教,蔣風知無不言。她帶著女兒三次參加講習會,女兒還和蔣風一起過過生日。這次講習會,蔣風缺席,母女倆到病房去探望。得知她的一本童謠書要再版,蔣風很高興,在病房里找他出版的《童謠談》,想送給許愛靖。“雖然沒有找到,但我還是很感動,他對兒童文學一生不變的愛,深深感染著我們。”許愛靖說。
晚會尾聲,參加講習會的學員們捧著用西瓜做的蛋糕,聚在一起,祝福蔣風100歲生日快樂,祝福兒童文學生生不息。
近幾年義務為講習會付出的程東明說,自1996年來,蔣風招收的非學歷兒童文學研究生已超過千人。“就像播撒了上千粒兒童文學種子,這些種子經由蔣老師的陽光和雨露滋養,已長出一片兒童文學樹林,走出了以湯湯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特別是2022年,講習班6位同學同時進入中國作協,蔣老師高興地說是六子登科。”
在蔣風的感染下,多名非學歷兒童文學研究生成為義工,自愿承擔報名、開會、后勤等工作。蔣風偶爾的缺席,對整個活動影響不大。就像今年,即便他缺席了,也一樣是主角。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