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盡管外面熱得像個大烤爐,金華市七彩天宏家庭農場的冷庫里卻仍保持著“冰點”,一筐筐絲瓜、番茄、青菜等蔬菜新鮮水潤、色澤鮮艷,保持著最佳口感。
看著“水靈靈”的蔬菜,農場負責人章紅亮欣喜地說,“今年6月‘田間冷庫’投用后,蔬菜瓜果的保鮮問題解決了,品質也提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錯峰上市有了保障,價格能賣得更好。”
為了讓記者有個更直觀的感受,章紅亮舉了個例子。“今年6至7月,白辣椒、小尖椒集中上市。得益于‘田間冷庫’,它們錯峰10多天上市,價格增到原來的2倍或3倍。”
尤其是羊肚菌,作為農場新增的品種,新鮮菇價格每斤150元,錯峰銷售后價格更加可觀,農產品提質增效明顯。“去年種了20多畝,今年有了‘田間冷庫’,擴種到60多畝。”
“田間冷庫”投用前,章紅亮沒少為冷藏發愁。“早些年,我建了一個160立方米的小冷庫,條件簡陋不說,根本不夠用。”現在這個“田間冷庫”,總投資300多萬元,有3280立方米,簡直是“鳥槍換炮”。庫容是原來的20多倍,蔬菜有多少盡管采多少,不用擔心存放;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冷庫,還省了搬運環節;算下來,農場的效益提高了不少。
“生鮮難鮮、未賣先損”曾經是不少農民的鬧心事。如今,“入庫鎖鮮、質優價美”成為許多農民的致富經。從“難鮮”到“鎖鮮”,一字之變的背后,是婺城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能力的提升。
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關乎農產品品質和農民的“錢袋子”,更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2022年,婺城區搶抓獲批全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整縣推進試點縣機遇,加強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暢通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地冷藏保鮮能力、商品化處理能力和服務帶動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建設分三批次立項項目21個,計劃總投資4620萬元。截至今年7月,婺城區已完成項目建設18個,計劃年底前完成全部項目建設,完工率達到100%。
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誰來建?錢從哪兒來?又該怎么建?
先看“誰來建”。當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婺城區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的主力軍。“‘市場驅動、政府引導’是建設的基本原則,區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有需求、有動力、有實力,是我們支持的重點。”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有了建設主體,資金從哪兒來?
婺城區采用中央、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和建設主體自籌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項目建設。“這其中,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投資額50%補助,村集體經濟組織給予投資額80%補助。”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過程中,根據項目實施進度情況分批撥付財政補助資金,確保資金及時快速直接惠及農業主體。
建設方面,婺城區成立了以區領導為組長的“婺城區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試點縣領導小組”,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同時,按照《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管理規范(試行)》《項目規范化管理任務清單》要求,做好從項目、實施到驗收的全過程指導、監管工作,并邀請專家教授進行實地教學,為做好項目夯實基礎。
據悉,通過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婺城區預計新增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20多座,近30000立方米,新增水果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儲藏能力2萬噸,延長葡萄、桃子、茶葉等農產品采收期,大幅提升農產品“互聯網+”出村進城能力,提升農產品流通水平,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有了冷藏保鮮設施,怎樣讓設施利用最大化?婺城區也在積極推動中。“農場有300多畝地,‘田間冷庫’除了為自家農場服務,還免費幫周邊農戶保鮮。”章紅亮介紹,農產品冷藏保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農產品產業化之路越走越寬,這種變化應該讓更多農民享受到。截至目前,他的“田間冷庫”已經為70多戶農民提供服務。
記者手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鄉村全面振興,如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這是擺在政府面前的“必答題”。
一直以來,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是農業發展的短板。設施少、不配套、成本高等實際問題,阻礙著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的發展。而農產品一旦未能及時從產走上銷,在缺少冷藏保鮮設施的情況下,大量農產品還未出村,可能就會面臨在田頭腐爛的結局。
婺城區以解決民生“小切口”為使命,推動解決好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讓愈漸完善的冷鏈設施和物流系統逐漸成為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的標配。得益于“田間冷庫”的建設及冷鏈物流網絡的日益完善,婺城茶葉、葡萄、桃子、菌菇等特色農產品基本實現了集檢測、冷藏、配貨、收儲等一體化的服務,走出了愈漸寬闊的發展路徑。
我們期待更多的“小切口”改革撬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民更富、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記者 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