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傳媒記者任艷瑩、陳月丹/文張輝/攝
這是一個養豬場,里面養著6000頭豬。這又不像養豬場,干凈整潔,人們可以吃到豬肉,看見豬跑,還可以喝著咖啡圍觀兩頭烏的愜意生活……
這個位于婺城區白龍橋鎮的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以下簡稱“熊貓豬豬”),以世界級珍稀豬種金華兩頭烏為IP形象,打造復合型親情互動樂園。自2021年8月開園以來迅速出圈,至今已吸引超200萬人次參觀,單日入園最高達1.2萬人次。
這個可以開放參觀的養豬場,作為省科普基地,已經完全跳出了傳統養殖業的窠臼,歡樂地跑向了另一條賽道。“熊貓豬豬”敢于開放互動參觀的秘密在哪里?由養豬場向全產業鏈發展的過程中,孕育著怎樣的新質生產力?
“金鐘罩”下的5G智慧養殖中心
占地1200畝的“熊貓豬豬”綠草如茵。在茶園和竹林的環繞中,那座體量最大、有著大煙囪的黑頂灰墻的歐式城堡建筑就是豬舍。沿著9米寬、120米長的豪華參觀走廊走過去,一道玻璃墻隔開了人和豬的世界。
運營總監高麗清介紹,這里的豬有音樂聽,有玩具玩,夏天開空調冬季用地暖,常年生活在26℃的舒適環境里,每個階段有專用“宿舍”和營養方案。
“這個5G智慧養殖中心就是牧場的科技核心,也是我們敢開放參觀的秘訣。”高麗清自豪地說。然而記者想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被婉拒了:“別說你,連我們都進不去。”
因為防疫需要,全封閉的5G智慧養殖中心如同被罩在“金鐘罩”下,與外界完全隔離。記者只能電話采訪“熊貓豬豬”5G智慧養殖中心場長徐小成。
“我們進入豬場之后,至少要3個月才能出去。”作為1998年開始就在養豬場工作的老養殖人,徐小成很理解嚴格防控的必要性。他多次聽過非洲豬瘟等疫病給同行帶來的慘痛教訓,“人、物、料完全隔離,才能100%切斷疫病的傳播”。
返回養殖中心上班前,也要經過嚴格的檢疫和三四天隔離,確認檢疫合格,才能進入豬場開展工作。
在徐小成的辦公室,有一本厚厚的操作規范,養殖環境、飼料、獸藥、疫苗……涵蓋了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的每一個環節。
當然,這一切,大多通過精密的智能系統來掌控。這里有國內外最先進的精準飼喂系統、智能環控系統、數字化健康監測系統,遠程控制、科學管理,實現生豬養殖環境、生產過程、疫病防控、糞污處置等環節全程可視、可控、可追溯。
智慧養殖模式帶來的是人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年出欄6000頭兩頭烏的這個養殖中心,連徐小成在內只有3個飼養人員。他們除了給母豬接生、為豬仔打疫苗,就是“盯”好智能系統,出現異常第一時間查看處理。
無非洲豬瘟小區背后的“智慧大腦”
全封閉養豬的5G智慧養殖中心是生物防控體系的外在表現,是硬件,而博士養豬、科研賦能才是“熊貓豬豬”能成為開放樂園的真正核心。
市區賓虹西路,距離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10余公里處的浙江美保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藏”著一群賦能“熊貓豬豬”的智慧大腦。
這家和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一母同胞的高科技企業,致力于獸藥、疫苗、生物診斷制品以及飼料的研發、生產,下屬還有另一個養殖中心——設計出欄量6萬頭兩頭烏的美保龍養殖場。美保龍早幾年就已通過驗收成為“國家級無非洲豬瘟小區”。
母豬孕前、孕后、產后該怎么吃?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經歷哺乳期、輔食期、生長期、育肥期,各個階段分別進行怎樣的營養搭配?這些便是由美保龍的一群博士通過營養的精準計算進行分配,通過精準飼喂系統由“徐小成”們操作完成。
浙江大飛龍動物疫苗企業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美保龍種豬育種有限公司總經理舒鑫標,是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博士。在他看來,區域屏障、物理屏障,以及通過營養搭配、科學飼養建立豬的抵抗力屏障,共同組成了豬場生物安全體系。
而美保龍的系列產業鏈成了“熊貓豬豬”的技術支撐和強大保障。“動物保健飼料是我們的主要產業板塊之一。”身為國內畜牧業專家的舒鑫標介紹,豬豬的飼料用原糧、酵素、茶葉、酒糟根據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科學配比,確保健康的同時,改善肉質和風味。
美保龍旗下的大飛龍動物疫苗企業研究院是省級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投資1億元,聘請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Michael Levitt(邁克爾·萊維特)為首席科學家。其自主研發的藍耳病疫苗、偽狂犬疫苗、圓環病毒疫苗等疫苗,能有效預防兩頭烏豬種的常見疾病。
據悉,美保龍共有5大科研平臺,76名科研人員,其中10位博士、40位碩士研究生,每年研發費用投入約2000萬元,僅實驗用豬就超過3000頭。
舒鑫標笑稱:“獸藥也是我們的主要生產板塊,但養殖中心基本用不上,因為我們的豬不需要用藥。”
目前,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正在對標國家4A級旅游景區建設,同時承擔了我國農文旅示范基地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帶動其他兩頭烏養殖企業一起開展標準化養殖,以地域大品牌方式加強兩頭烏的對外推廣。
記者手記
一頭豬帶動一座城。這是采訪中相關負責人傳遞出來的“熊貓豬豬”想要實現的目標。
從一個養豬場,到集智慧養殖、肉制品開發和加工、休閑游樂、科普研學等農文旅融合的兩頭烏全產業鏈,記者感受到,這發展過程中新質生產力蓬勃活躍,跳動著“創新”二字,以科技賦能為核心,推動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
作為世界珍稀豬種、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兩頭烏,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度過了瀕臨滅絕的危險時期,出欄量不斷提升,2021年年底,全市兩頭烏出欄量約2萬頭,2023年年底達6.7萬頭。
“熊貓豬豬”起到了不小的引領帶動作用。明星光顧、網紅打卡、8888元豬景房等帶來了迥異于傳統養殖業的營銷模式,豐富了兩頭烏的市場需求。“熊貓豬豬”成為當地共富帶動的核心,為當地村民帶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并極大地帶動周邊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兩頭烏烤腸吃過就會愛上,熊貓豬IP系列文創產品總要帶上幾樣,牧場的歐式莊園風格成為婚紗攝影者的心頭好……從賣豬肉、賣肉制品到賣門票、賣文創、賣環境,接下來還會賣什么?
“我們還在研究各種產品,不斷摸索,不斷嘗試。”舒鑫標說,以兩頭烏為體系的預制菜、兩頭烏火腿在開發中,公司未來還要建一個未來工廠,“可做的事還有很多,兩頭烏的產業鏈會越來越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