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瑣碎與匆忙中,我們總渴望那一抹遠方的詩意。走進古城,漫步街頭巷尾,品味煙火日常;走進古鎮,翻開古老畫卷,一磚一瓦皆是滄桑;走進古村,溪水潺潺記錄過往,雞鳴犬吠似是田園樂章。婺城,正等待著你去揭開美麗的面紗……
01
金華小碼頭:流淌在時光深處的溫情
在金華的雙溪之畔,有一處被時光雕琢的地方,它的名字,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謠,輕輕吟唱著過往的輝煌與今日的寧靜——金華小碼頭。
金華小碼頭,不僅是商賈的聚集地,更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之源。李清照的避難、黃賓虹的藝術靈感,都與這片土地有著不解之緣。這里承載了金華人最地道的古城記憶,最淳樸的煙火日常。
在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中,他以“金華渡”稱之,描繪了這里的山水之美和人情之暖。詩中的金華小碼頭,不僅是自然風光的寶地,更是人們情感交流的港灣。
歲月如歌,流轉不息。就在這片充滿詩意的土地上,徐霞客的腳步也曾悄然踏過。他,一位旅行家,帶著對山水的熱愛,從富春江而來,慕名金華三洞。然而,命運的巧合讓他與金華小碼頭不期而遇。在明月朗照的夜晚,他被旅肆的嚴格制度拒之門外,卻意外遇見了王敬川,一位準備歸家的婺州人。王敬川舍棄了歸途,與徐霞客同宿于逆旅,兩人在金華小碼頭的夜色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碼頭的面貌也在逐漸變化。20世紀的金華小碼頭,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這里早已成了很多人的家。依水而建的碼頭屋舍,有著西南吊腳樓的風韻。江邊的房子,前面營業,后面自住,構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
徐霞客與王敬川的友誼,仿佛是小碼頭變遷的一個縮影,見證了從古代文人的雅集到現代市井的煙火,從古渡的詩意到現代生活的溫馨。小碼頭的每一次變遷,都是金華這座城市生命力的體現,都是婺江水悠悠流淌的見證。
隨著時間的推進,金華小碼頭也經歷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資匱乏,成了私下交易的場所。這里,有錢的缺票,有票的缺錢,還有鄉下人家在隊里干活賺工分。這里,明里暗里就有了“瓦郎”,即介紹買賣雙方交易的經紀人。這些生動的場景,不僅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色,更展現了金華小碼頭作為港灣的溫情與包容。
金華人自古悠閑好吃,也由此在小碼頭留下了區域交流的印記。福建羹、安徽鹵味、江西小餛飩……金華的市井街巷里,早餐多的是各地的名號。然而,這些名號背后,卻是金華人對吃食的獨到見解和追求,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執著。
古城門邊、護城河旁,曾經是一片讓人望而生畏的險灘。這里,曾是洪水沖擊、漩渦暗涌的危險地帶。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治理,這里已經變成了林木茂盛、人來人往的婺州公園。這一變化,不僅是對自然的征服,更是金華人民智慧與勇氣的體現。
悠悠婺江水,滔滔兩岸潮。金華小碼頭,這座時光的渡口,見證了金華從盛唐到現代的滄桑巨變,也映照了人間煙火與歲月流轉。金華小碼頭老了,面目漸漸模糊,一寸一寸沒入社會演進的黃土。燈火昏黃,一陣風吹來,仿佛送來了歲月的醇香。
在金華小碼頭,每一塊石板都刻著歷史的印記,每一縷江風都吹拂著歲月的溫柔。這里,是金華的靈魂,是金華的根,是金華人心中永遠的港灣。
金華小碼頭,一個時光的渡口,一個歲月的漣漪。它靜靜地流淌在金華的土地上,流淌在金華人的心中,流淌在每一個來到金華的人的記憶里。
02
溪光山色里的瑯琊時光
在金華市婺城區的西南部,白沙溪宛若一條蜿蜒的玉帶,輕柔地環抱著瑯琊鎮。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云層,灑在波光粼粼的溪水上,泛起層層金色的漣漪。若你有幸,沿著溪邊的綠道驅車前往瑯琊,清新的空氣、層疊的山巒和瀲滟的溪水將構成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開。
白沙溪,古稱“白龍溪”,以其68.3千米的主流長度,見證了婺城的歷史滄桑。相傳,白沙筑堰的艱辛可與秦時修建鄭國渠相媲美。白沙流域地勢西高東低,水位落差巨大。然而,被譽為“白沙老爺”的盧文臺,不畏艱難,采用近似唐代都江堰的工程技術,成功治理了白沙溪,留下了寶貴的水利遺產。
歷經千年,白沙溪上的“三十六堰”中仍有19座堰發揮著作用,灌溉著27.8萬畝的農田。2019年,白沙溪榮獲“美麗河湖”的美譽,成為婺城的生態樣板。
瑯琊鎮,這顆婺城區的璀璨明珠,坐落在白沙溪畔,以其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生態文明、古韻悠悠、山水小鎮”。站在白沙古廊橋上,你可以遠眺白沙溪的山水美景,感受自然的和諧與寧靜。這里不僅擁有迷人的自然風光,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等你探索。
參觀三十六堰展陳館,深入了解白沙溪的治水歷史和文化成就,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到古人治水的智慧與堅韌。中午時分,不妨在瑯琊集鎮品嘗當地的傳統非遺美食,每一道佳肴都將讓你回味無窮。
漫步在白沙溪畔的瑯琊老街,時光留下的痕跡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院墻、斑駁的青苔,都記錄著世代居民的生活點滴。隨著白沙溪文旅經濟的穩步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里,體驗瑯琊老街的古韻與新生。
在老街上,你將遇見一座名為“八角屋”的古建筑,其獨特的八角形磚雕門面賦予了它這個名字。這座建筑坐西北朝東南,占地287平方米,融合了傳統與創新的建筑風格,展現了婺城地區古建筑的獨特魅力。
八角屋的磚雕門面圖案精美絕倫,每一筆雕刻都顯露出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對美的追求。木構件上的雕刻同樣精美,細節之處展現了古人的匠心獨運。這座建筑的八字大門設計,在民居中頗為罕見,通常只見于金華地區的祠堂和廟宇。這些古建筑的磚雕磨磚工藝不僅美觀,還具有防水防潮的實用功能,體現了古人在建筑上的實用主義思想。
八角屋的八字大門設計,是金華地區傳統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不遠處的省級文保單位——瑯琊鎮楊塘下村滕氏宗祠,也擁有類似的八字大門設計,這些建筑共同構成了婺城區乃至整個金華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瑯琊,你不僅是一個匆匆過客,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古韻與新生在此交融,歷史與現代在此對話。婺城的古韻與新生,盡在白沙溪畔的瑯琊。八角屋,作為瑯琊鎮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它的故事和價值遠遠超越了建筑本身,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在這里,每一次駐足觀賞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次深入了解都是對文化傳承的體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