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初夏時節,婺城區長山鄉盧家村草木蔥蘢,村口的荷花池里,粉嫩的荷花含苞待放,處處透出勃勃生機。在荷花池北邊,“新農人”傅強拿著一份設計規劃圖,反復斟酌、思考,眼神中透出自信。
“85后”傅強是長山鄉石道畈村人,2014年從北京回到家鄉,專注于鄉村振興規劃設計工作。“大學學的是景觀設計專業,就想著運用所學為鄉村振興做點事。”他告訴記者,鄉村不缺資源,山水、田園、人文資源都很豐富,但缺善于規劃、設計、運營的人。
這些年,從國際研學村瑣園,到佛手村北山口;從游埠鎮早茶街,到馬澗鎮楊梅風情園;從婺窯古村漢灶,到詩畫巖頭,在傅強的手中,一支筆煥新了鄉村面貌,繪出了鄉村發展藍圖。“以規劃設計為引領,我們通過運營前置的頂層設計和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方式,推動鄉村環境改善和產業興旺。”他說。
鄉村振興,要靠建設,更要靠經營。今年上半年,傅強被聘請為婺城區鄉村運營顧問,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鄉村運之有道、營之有效。了解到盧家村要提升發展后,他主動請纓擔綱設計,這一次,他想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婺城區的花卉苗木產業轉型升級做些事。“該規劃通過整體運營,采用訂單化委托生產的形式,打破傳統苗木自產自銷的模式,提高農民種植效益。”他透露,等前期各項工作到位后,就著手承租過來實施。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婺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三支隊伍”建設決策部署,堅持量質并舉,大力培育具有現代化特質的“新農人”。這些“新農人”帶著新的理念、技術和熱情,投身到婺城鄉村的建設生產和創新發展中,為鄉村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
為了把“新農人”“扶上馬,送一程”,婺城區打出一套“新農人”扶持政策組合拳,研究出臺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實施方案、“鄉創學院”教育培訓實施方案等新型政策,增加教育培訓支持、財政補貼與獎勵機制、金融信貸優惠等舉措,構建現代“新農人”培育體系。同時,建設“1+N”個開放創新的“新農人”創業平臺,搭建“新農人”發展的多元舞臺。“1”即“鄉創學院”,“N”即雙龍實驗室、農創客發展聯合會、“青農飛地”等載體。
隊伍建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推進、久久為功。婺城區積極打造具有婺城辨識度的“新農人”隊伍,全面推進區級鄉村工匠遴選,圍繞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鄉村實用技術人才、鄉村社會治理人才等“十路人才”,打造“新農人”隊伍矩陣,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示范帶動效應。
放眼山清水秀的婺城大地,“新農人”日漸增多,他們在美麗鄉村尋找機會,把鄉村振興的責任擔負肩頭,正走出一條條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