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吳錚譽)“我出生在蔣堂鎮,經常聽爺爺奶奶講他們以前在山里的故事。作為新一代移民,我們要傳承當年先輩們艱苦創業的精神,更加努力去奮斗,為家鄉作貢獻。”8月23日,準大學生鄒宇豪聽了婺城區蔣堂鎮沙畈村委會副主任許芳增的宣講后深有感觸地說。今年,他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領到了村里的3萬元獎學金,再過幾天,他就要到學校報到了。
“圖片上的這種房子算是好的,當時大多數房子都是泥瓦房,沒有幾棟是磚塊砌成的。如今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離不開黨的好政策。”在沙畈村黨群服務中心,許芳增面向村民和準大學生們上起了開學第一課。
合照背后的故事、沙畈水庫搬遷過程、村莊的30年變化……許芳增結合展板內容,講述艱苦奮斗的移民精神,將移民村的“逆襲”之路娓娓道來,帶著大家憶苦思甜。“留住這些記憶,就是留住了鄉愁、延續了文化,以后不管你們走得多遠,都不要忘了家鄉。”許芳增動情地說。
沙畈村是水庫移民村,在2019年行政村規模調整后,原有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個村合并為現在的沙畈村,在冊人口1900余人,村民涉及6個民族。下山時,村民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中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環境簡陋臟亂。眼下,蔣堂鎮沙畈村里一棟棟整齊高大的樓房拔地而起,還建起文化街、文化廣場、集體廠房,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00萬元的跨越,成為“下山安居創富”工程最鮮活的例子。
“千萬工程”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源頭,,成效顯著、影響深遠。關停影響環境的木材加工廠,發展來料加工業、商貿服務業……在婺城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沙畈村依靠黨建引領,搶抓發展機遇,走出一條從移居到定居、從安居到樂業、從樂業到共富的新時代共富先行之路。
46歲的鐘孝蘭是畬族外來居民,十多年前嫁到了這里,她說:“這些年,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居住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無論是本地村民還是少數民族,都相處得很融洽。”宣講結束后,沙畈村黨總支書記虞錦明和學生們來到法治公園,現場為大家上了一堂法治課。今年年初,沙畈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村中建起了法治公園、法治長廊、共富文化街等法治陣地,形成了一步一美景、一景一講法的法治氛圍,群眾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增強,連續11年實現零上訪,矛盾不出村,讓村民樂于、安于“棲沙畈”。
“沙畈村能摸索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得益于‘千萬工程’的指引。”虞錦明表示,接下來,該村將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著重青年培育人才,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切實把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學好用好,繪就和美鄉村共富新圖景。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