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與青天交相輝映,綠蔭夾岸的水流蜿蜒而行。走近婺城山水,猶是步入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市民與游客漫步河岸,輕松愜意,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幸福歡喜。現在,讓我們一起感知生態婺城,聆聽自然的勃勃生機。
解鎖綠色密碼
水之善柔,包容萬物。沿著綠道駛入安地鎮巖頭村,順著潺潺流淌的水流聲,就能在村居旁找到我。
我是梅溪,流域面積248平方公里,主流全長53.2公里,是沿岸居民的母親。
久伴巖頭多年,在這里,早起的水鳥、長夜的月光都伴我溫暖無虞。人人都贊我水清石見,清洌可鑒,殊不知,早些年的時候,在我身上也有骯臟的泥污、橫浮的垃圾,附近還有村民搭建的豬圈,讓我一度成為了“臟亂差”的重災區,頗有些羞于見人,更無人問津。
所幸當地的村民們早早意識到我的尷尬,并沒有輕言放棄。十年前的一天,一個穿著紅馬甲的男人提著水桶、夾子走來,他是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秋平,也是村莊的一名“護水員”,他不時彎腰仔細地拾起我身上的漂浮物,說要還我原本的無暇美麗。
之后,浩浩蕩蕩的整治工作開始了,畜牧業污染專項整治工作開展如火如荼,黨員和養殖大戶帶頭自拆自家棚舍,伴隨著梅溪流域綜合治理、安地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擴容、梅溪生態廊道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有序推進,曾經堵塞的經絡逐漸舒張開來,血脈里的涓涓細流,再度發出清澈悅耳的聲音。
十年治水,在我身上再現河湖安瀾秀水長清,經年來更是被評為“浙江省美麗河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等榮譽,真正“一雪前恥”,重振聲名。而不曾改變的,是村級河長數十年如一日地巡河關懷,此外,這里還多出了許多熟悉面孔,他們是我看著長大的“孩子”,如今也加入到治水、護水的行列中,同我訴說著年少的記憶,與對母親河的眷戀深情……
刷新致富成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多少年來,村莊的一景一物悉數都倒映在我的眉眼里。后來,巖頭在保護原生態的基礎上,還開展了水系連通、精品村建設、文化禮堂、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吸引不少游客造訪。
粉飾一新的民居,濃綠滴翠的風景,古色古香的小品……大家沿著綠道款款走來,或輕輕撩撥,在我臉上泛起了漣漪;或聞香品茶,聽希桐琴簫館里陣陣琴音;出門輾轉時,婺州染坊的扎染課程正好開始,游人們圍坐一起,沉浸式感受著扎染技藝的神奇。
自2019年10月產業園正式成立以來,這里現已入駐了十多家文化企業,通過“婺”文化和綠色旅游有機結合,打造“文化+文旅+文創”的三文藝術鄉建模式,讓巖頭村從一座平凡村落變作文化藝術的大觀園。
此外,不少村民也依托生態資源在“家門口”開起農家樂,帶動了村莊餐飲的發展。到了秋天,晚風中送來的幾縷桂花香氣撲鼻,村民們還一起制作桂花糕,舉辦桂花節,從一灣碧水到人們向往的生活,休閑旅游經濟也更加紅火了。
走上“靠水吃飯”的致富路,名氣有了,村民們的腰包富足了,而吃著“綠色飯”的村民們,也始終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厚植心中根深蒂固。
涓涓細流,百水交源。順著萬千支流脈脈遠去,在婺城,越來越多的村莊持之以恒建設生態文明,在將生態環境作為發展底色的同時,亦在綠色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記者 曹靜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