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梁亞偉)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農戶科技致富路上的貼心人,近日,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派駐婺城區的特派員楊華,又一次帶領花卉育種團隊走進長山鄉薄殼山核桃種植基地,送去了技術指導和服務。
“主桿就用塑料膜包裹,萌芽時再幫它開個口。栽種時要選用疏松透氣的酸性土,暫時可以不用底肥,但是要等杜鵑樹完全成活才好露出底下的根須。”楊華一邊觀察著眼前即將在棚內安家的杜鵑的生長情況,一邊向基地負責人反復囑咐種植技術。
隨著非糧化整治工作的推進,作為綠化苗木主產地的婺城,有大量的紫薇、杜鵑、樸樹、紅楓等苗木從農田里移出,考慮到后期綠化苗木仍有市場需要,楊華指導基地將這些苗木套種起來,基地的經濟效益獲得成倍增長。眼下,這新近買入的70多株杜鵑大樹樁,只保留了主桿,所帶須根極少,如果移栽管理技術跟不上,將會嚴重影響成活率,直接關系到企業近20萬元的經濟效益。
大樹樁移栽第一年的關鍵是要保證植株濕潤,顯然,基地現階段還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這段時間,基地負責人絲毫不敢松懈,時刻關注著樹樁的移栽生長情況,而楊華的到來,無疑讓其吃上了一顆定心丸。
深入生產一線了解農戶需求,用科技知識助力農村發展,這對楊華來說并不陌生。實際上,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楊華從事科技幫扶工作已有10年時間。2013年,楊華第一次擔任省科技特派員。這一年,數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氣席卷了婺城區沙畈鄉,烏云、石宮、周村、山腳、銀坑、皂里等17個村、1787戶、5716人出現不同程度飲水困難。7月底,楊華連續半個多月深入鄉鎮,及時把最新技術材料傳遞到田間地頭,幫助沙畈鄉渡過了艱難的夏季。
“只有深入思考產業發展、努力提升農業科創水平,才能助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楊華說道。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2022年,楊華輪換到了長山鄉,她繼續用專業知識幫助當地發展油茶、香榧、獼猴桃、薄殼山核桃、林下經濟等產業,引進優良品種20余個,傳授栽培技術10多項,舉辦各種內容和不同形式培訓班20多次,培訓農戶近千人次,建立示范基地4個,推動當地種植面積提升了近40%,效益平均提高80%以上,極大提振了農戶生產的信心,自己也榮獲了第十一批、十三批“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
就在記者采訪當日,楊華又一次踏上了杭州前往金華的列車,繼續在種植技術方面為企業和農戶分享更多經驗,為接下來的科技富農路徑注入更多可能。
在婺城區,像楊華這樣的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近年來,婺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23年,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二十周年,科技特派員們將繼續做好科技研究和科技服務工作,努力回應勞動人民的新期盼,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