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工壺,把玩起來是手心的小玲瓏,壺把、壺扣、壺嘴三點一線,壺里藏著濾網,上面密密麻麻的出水孔。起壺斟茶,水流成股劃出漂亮的弧線,足半盞,扣住壺蓋出氣孔,收口,滴水不漏。茶人圈里玩的就是這一氣呵成、收放有度,還有那豐富的珠光青、火石紅、鴨蛋青……西施壺、南瓜壺、光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燒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新華于半個世紀里專注把玩這泥土于水火間的煉化,樂此不疲。
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位列探花。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首創化妝土工藝,于漢代中期即開始使用青、褐兩色釉。
陳新華作為婺窯復興的先行者,輾轉三十余載,逐步填補婺窯歷史發展的斷層,也循序漸進摸索出“藝術家輻射產業”的婺窯文化復興之路。
自1973年入職金華陶瓷廠,跟著師父鉆研婺窯制作技藝,后在中國美院進修雕塑系,“雙軌并進”逐步由區、市、省級成長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新華最終以從傳統工匠圈里走來的人民藝術家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在其本人看來,“陳新華”這一個人品牌形象的打造,是其婺窯經濟發展關鍵的第一步。
泱泱大中華,窯系林立。各大窯口鮮有獨特的單項工藝,卻有其獨特的藝術體系。“大多數人缺乏對中國陶瓷文化藝術的系統性了解。我們也很難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描述婺窯的特色和優勢。再加上婺窯的歷史性斷層,它在金華本地的認知度就不高。”陳新華說。
參加業界權威大展,不斷捧回大獎,在大眾媒體亮相,大師品牌知名度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天球瓶、草木灰釉、跳刀紋、點褐彩、寶香花……從器型、釉色到紋飾,在隨之而來的文化評論中,系列特色標簽與“陳新華”這個名字聯系在了一起。
婺窯廣播婺州大地,千窯千色,陳新華的婺窯也曾遭遇質疑。就連陳新華本人對這些工藝標簽也不置可否。他說:“文化是動態的、前進的,是否一脈相傳不能單看工藝。三國以后婺窯才出現化妝土工藝,那么三國以后的婺窯就不是婺窯了嗎?我們傳承婺窯,不是簡單地傳承工藝,而是傳承其作為民間古窯古樸的風格,傳承它巧妙的創新,傳承扎根在婺文化里生活化的審美。”
于是,陳新華倔強地一頭扎進去,以藏養藏,不斷收入各窯口各時期的婺窯古瓷,鉆研其制作工藝,一遍遍地嘗試恢復而后創新改良,成為婺窯圈的領軍人物。“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或者對于一個品牌而言,必須堅持個性。但個性不是單一的某個特點,而是博采眾長又融會貫通,最終形成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又能常變常新的系列作品。”陳新華說。
2017年,陳新華在婺城區雅畈鎮漢灶村建成中國婺州窯博物館園區。園區由婺州窯博物館、婺州窯制作技藝體驗館、大師工作室和婺州窯文創展銷館組成。博物館展陳了婺州窯發展歷史及由三國到明清時期的代表性藏品。體驗館一次可容納300人同時體驗。
去年,“婺窯之光”國家級非遺婺州窯活態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浙江西湖美術館展出。陳新華攜徒弟,并邀請若干陶瓷藝術研究員共59人,分三個主題展出涵蓋大器、擺件、瓷印、茶器、香器、花器等在內的741件作品。開展以來,國內陶瓷藝術愛好者、茶文化愛好者及茶瓷相關領域研究專家紛至沓來,婺窯文化尤其是婺窯茶器系列作品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記者 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