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從思緒纏綿的桑梓故土,到綠水青山的美麗家園,如今婺城的鄉村不僅保留了古詩里自然淳樸的特色,更是增添了獨屬于每個村落的時代之美。近年來,婺城區聚焦共同富裕這一主線,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通過加強黨建引領、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態廊道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發展美麗產業,形成“多點布局、串點成線、聯點成片”的全域美麗鄉村布局,順應了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百姓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繪就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現在來我們村打卡、露營、采風的人很多,相信大嶺會在共富路上越走越好。”近日,羅店鎮大嶺村黨支部書記翁健余站在山腰處的觀景臺前說道,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展望。大嶺村左攬芙蓉湖,右擁芙蓉峰,背靠尖腳嶺,近年來,該村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深入挖掘“愛文化”,積極探索“黨建+社團+旅游”發展模式,全力打造都市鄉村共同富裕新樣板。
“村里以‘微改造’打造鄉村‘新業態’,利用私人庭院、公共空間,構建‘一個禮堂、五個中心、六大平臺、多個庭院空間’的多場景展示空間,形成獨有的旅游產業。”翁健余介紹道。
在婺城區,像羅店鎮大嶺村一樣搭乘“黨建+”東風得以發生蝶變的“和美鄉村”并非個例。對于竹馬鄉下張家村來說,茶花的意義特殊無比,它既是村內裝點布置的景觀花,也是一朵推動鄉村振興的“致富花”。三十多年來,下張家村將茶花作為具有本土優勢的種植業,開啟“特色強村”的經濟復興之路。這一切,都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
近年來,竹馬鄉不斷探索“黨建+”模式,統籌規劃突出“一村一品”,全域打造特色黨建品牌,通過整合組織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實現支部帶著黨員干、黨員帶著群眾干、強村帶著弱村干,有力推動了以竹馬茶花為主的花卉苗木種植產業高效集聚發展。同時,該鄉積極創建中國茶花文化創業園,著力打造集精品花卉苗木培育、收集和展覽于一體的專業化平臺。
如今的竹馬鄉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000多個品種、占據華東山茶花98%的品種總量的茶花“基因庫”。隨著茶花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形勢多變,下張家村的黨員干部又帶頭學習新技術,帶領村民種植新品種,村民也從單一的茶花種植,發展到多個系列苗木共同培育,持續推動花卉苗木產業發展,連續13年舉辦的茶花節更是讓竹馬鄉的“茶花經濟”邁進了“快車道”。
另外,2021年,婺城區依托黨建引領,以熊貓豬豬為產業核心,成立了熊貓豬豬共創共富聯盟,帶動白龍橋鎮、長山鄉、瑯琊鎮“3鎮9村”鄉村文旅、農旅、體旅共同發展。婺城區堅持以黨建與美麗鄉村深度融合,通過“黨建紅”引領“鄉村美”,在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推動下,走出了從鄉村觀光到鄉村休閑的發展之路。
和美鄉村美在“顏值”更美在“氣質”
從一面文化墻到文明一條街,從點上先突破到布局全域化,一村一面孔、千村千模樣,婺城區一個個鄉村扮美了“面子”、厚實了“里子”、提升了“氣質”,朝著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的“和美鄉村”轉變。
“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待在村子里,現在村子有風景、有特色,很多人都愿意來玩。”說起村莊的變化,雅畈鎮芳田村的村民王女士打開了話匣子。她說,得益于2019年婺城區“十佳村、十差村”評選契機,芳田村把難點當亮點、把廢墟當花園、把小溪當綠道,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閑場所,辦公大樓、文化禮堂、便民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紛紛建成,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無獨有偶,在白沙溪畔,記者看到白龍橋鎮新昌橋村古樸秀美的廊橋,與碧水清風融為一體。廊橋外,各色喬木、灌木及草本茂密隨風搖曳、婀娜多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提升‘顏值’才能增加村莊‘氣質’,真正向著和美鄉村轉變。”新昌橋村黨支部書記柯建康說,依托全域美環境整治大會戰,新昌橋村深入挖掘白沙文化,布局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治水文化,落地“白沙八景”,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并打造了獨具一格的美景,推動婺城區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全域美新圖景。
美麗可以千篇一律,氣質卻是獨一無二。只有顏值與氣質并存,外在與內在兼修,才能讓美麗鄉村不斷“升值”。例如塔石鄉大坑村結合本村畬族文化,建設了具有畬族風格的橋梁;珊瑚村利用特有的楓樹林,建設了獨具一格的池塘護欄;上塔石村利用厚大溪內的鵝卵石,建設綠化石砌;上陽村圍繞古村落特色,建有一條大小不一或深或淺的鵝卵石路……
婺城鄉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圍繞“美”字做足文章,把“顏值”變為“價值”,進而構建一個區域融合、層級豐富、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大步邁向“全域美”的同時,為高能級現代化都市核心區建設蓄勢賦能。
從做“美”鄉村邁向做“活”鄉村
“見逢春古渡,風催歸棹,廊橋九曲,十里花妍。”一首村民所作的《沁園春·巖頭村新貌》,道出了安地鎮巖頭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可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臟亂差的村莊。如今,村子積極整合村落資源,引進文創業態,實現融合共創,村莊變得既具“顏值”,又具“氣質”,更具“活力”。
在“禾居”文創展陳館,金華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周文躍正忙著策劃婺文化集中展示中心的建設藍圖。據悉,兩年前,巖頭村引進“禾居”文創公司統籌運營鄉村旅游,建成金華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并逐步引進婺州染坊、希桐琴簫館、國學誦讀、活字印刷、古法造紙等文創業態。眼下,以非遺文化為特色,以非遺傳承為主軸,詩畫巖頭文化產業園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從白湯下線駛入白門線,沿著玉帶般的白沙溪,一路暢行一路觀景,不多時瑯琊鎮瑯琊徐村就到了。近年來,瑯琊鎮以“風情小鎮·白沙水城”為總體定位,在打造“白沙文化小鎮”“時尚運動小鎮”“農旅生態小鎮”上下功夫,并以文旅產業圈、體旅產業圈、農旅產業圈的“三圈”為基礎帶動形成“人文風情體驗帶”“濱水運動休閑帶”“鄉村田園風情帶”的“三帶”模式,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共同富裕新引擎。
在建設和美鄉村的實踐中,婺城區不斷拓寬轉化通道,充分挖掘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美麗牧場、文創產業為重要抓手,全域開展文體旅農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綠水青山與鄉村經濟比翼齊飛,實現了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的精彩蝶變。
如今,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和美鄉村,猶如明珠鑲嵌在婺城大地上,演繹著共同富裕路上的幸福角色。婺城區正以高質量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為重要抓手,聚焦環境“美”、產業“旺”、活力“足”、鄉風“好”、文化“濃”、服務“優”,打造一批創新強美、產業壯美、環境秀美、數智增美、風尚淳美、生活甜美的新時代美麗鄉村,讓和美鄉村成為大眾創業創新的希望熱土、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重要窗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