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馬曉芬)連日來,在長山鄉石道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現場,一群群白鷺追逐著數頭“鐵牛”,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一幅生機盎然的農忙畫卷。
站在田埂上,浙江婺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虞東紅一邊指導著拖拉機手操作,一邊向記者介紹著農田耕種情況,“今年,企業計劃種植雙季稻3000多畝,單季稻3000多畝。目前,正在翻耕的是單季稻稻田,準備兩三日內完成機插。早稻將于7月收割,隨后種植晚稻。”
看著“鐵牛”四下奔忙卷起水花的場景,虞東紅的臉上洋溢著的農忙的喜悅。此前,同樣這片單季稻稻田里收獲了2200多畝小麥和300多畝油菜。“小麥出售價格比去年同期高了30%左右,收成不錯。”他說,近年來,政府對種糧的引導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企業有信心把糧食種得更好。
沿著田埂行走,放眼四周,近萬畝集中連片農田高低錯落、溝渠縱橫、阡陌交通,蔚為壯觀。這里是金華市土地連片度最高、實施面積最大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2020年,浙江婺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這里承包了6000多畝集中連片土地種植水稻。如今經過3年的改造,坡地實現了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聚集、空間形態高效節約的土地利用格局。
一邊探索,一邊實踐,相比于只種水稻的模式,虞東紅坦言,從去年開始采用的“小麥或油菜—單季稻”旱水輪作的模式,在人員配置、農田綜合利用價值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企業添置了各種新型農機具,從育秧、翻耕、插秧、收割、烘干的整套流程基本實現機械化運作,在提高種糧效率的同時,還降低了種糧成本。
隨著項目的穩步推進,企業的用人需求也在擴大,給周邊村民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平常有20多名工人,農忙時增加到40多人。按機械操作手每人每天300元、普通工人200元計算,僅去年一年支付的人工工資就有200多萬元。”虞東紅介紹。
從荒山到良田,不僅改變了鄉村面貌,也拓展了村民致富路徑。除了增加就業崗位,項目通過土地流轉,拓寬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周邊以資源入股的1051戶村民獲得穩定收入來源,實現集體、村民“雙富”。同時,輻射帶動長山鄉石道畈村、長山二村、三村、四村、楊里村等多個村莊“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游方興未艾。
當然,對于項目落地最有感受的還是當地百姓。“截至目前,按照當年糧價折算,村民們已經領到了兩期土地租金。”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勇說。眼下,村里在積極打造后山景觀公園,通過強化石道畈區塊延伸產業鏈條,從連片種植到糧食加工,再到確立田園風情特色游線,加快三產融合步伐。去年,該村吸引了游客1.5萬人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