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章馨予
日前,金華市水利局會商室內,該局數字化改革專班正在研討小流域山洪預警及應急聯動應用,完善風險管控和部門聯動等模塊。這樣的討論會,一年里改革專班開了七八十次。
“超標準洪水、水庫垮壩、小流域山洪是當前水利工作面臨的三大風險。由于影響面積廣、突發性強、氣象及時精準預報難度大等原因,小流域山洪的防御難度更高,危害也更大。”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解釋,以同等降雨量為前提,上游水庫和山塘的蓄水情況不同、河道的水位及土壤墑情不同,對下游的影響完全不同。
只有綜合監測、分析各個因子,才能將小流域山洪科學防御落到實處,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去年下半年起,市水利局開始謀劃該項應用的“揭榜掛帥”,并成為全省水利數字化改革的試點。根據省水利廳要求,該應用省市縣共建共享,因此謀劃時必須按照省級平臺考慮。為此,市水利局數字化改革專班決定在金華全域百余條小流域中選取一條最有代表性的,作為小流域山洪防御典型示范打造,方便各地共建共享。
“在前期摸底、數據收集的基礎上,我們進行多輪篩選,最后決定在婺城梅溪流域和義烏吳溪流域中選擇一條。”市水利局工管處負責人陳軍民說,梅溪是省級美麗河湖,防洪要求高,屬于市本級管轄范圍,后續開展工作更方便。但吳溪流域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山洪災害,同時具備中小型水庫、山塘等更為齊全的水利要素,各類水利工程、防洪重點村落更有代表性,并涉及農家樂、景區和學校,防洪預警重點對象更豐富,最終選定吳溪流域。
確定對象后,改革專班會同省水科院、義烏市水務局,多次前往吳溪流域實地調研,首次一待就是兩個星期。其間,專班成員通過詢問村民,現場調查吳溪流域涉及的11個重點村落的歷史洪水水位,但村民的回憶五花八門,不一定準確,大家又翻找出歷史水文資料中當地的降雨數據進行核算,確保無誤。并按流程在河道斷面安裝聲光電前端感知設備,實時監測河道水位,通過算法模型就能預測對應的村莊水位和淹沒情況,以此判斷小流域山洪發生時下游村莊的危險程度。
數字化改革要多跨協同,最難之處也在于此,山洪與地質災害相伴相生,會帶來各類次生災情。水利的實測水雨情和工情、自然資源的地質災害監測、交通的涉水路況、旅游的景區情況等信息都要共享。光打通數源系統還不夠,預警發布后部門間的橫向聯動、管控措施落實、現場應急處置都要跟蹤,市縣鄉村的縱向聯動、基層人員到崗值班和險情巡查、危險區人員轉移動態也需實時掌握。“這些都需要部門間反復溝通,處室協調不了,分管領導上,分管領導還不能協調,局主要領導上,有決心總能把問題解決。”陳軍民說。
改革還彌補了此前小流域山洪防御領域的機制空白,構建了配套防御細則——《義烏市山洪災害防御工作規則》,并被省水利廳采用且在全省復制推廣。
這個模型可以動態分析測報洪水,由單純的氣象預報預警提升為結合水位雨量及墑情的動態預警,使洪水預報準確率從20%~40%提升至40%~60%。小流域山洪防御復雜多變,金華水利數字化改革也將永不停步。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