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委書記蔡 艷
編者按:金華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為金華市高質量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擘畫了宏偉藍圖,提出打好“八套組合拳”,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浙中板塊。最近,各縣(市、區)委相繼召開全會,就貫徹落實市委全會精神作出了部署,金華日報特推出“縣(市、區)委書記談共同富裕”欄目,刊發縣(市、區)委書記署名文章,結合各自實際談如何全市“一盤棋”實現“浙中板塊”的崛起。
市委七屆九次全會明確了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塊的發展目標和“八套組合拳”的方法路徑,婺城上下將以市委全會精神為指引,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以“雙城”戰略迭代升級為總抓手,奮力建設“文化名城”“創新名城”“數字名城”“生態名城”“幸福名城”等“五大名城”,重點要圍繞“六大重要抓手”,繪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塊花滿婺城新圖景。
一、聚焦“創新賦能”這一重要抓手,構建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產城一體”加快推進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以“兩城兩區一鎮一飛地”(高鐵新城、師大創新城、婺城經濟開發區、仙源湖旅游度假區、飛揚智能制造小鎮、科創飛地)為核心的高能級產業平臺、城市平臺、科創平臺;完善現代化都市產業體系,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健康、氫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5年全區GDP總量超5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上市企業數翻一番,科技進步創新指數力爭進入全省前20。
二、聚焦“城鄉統籌”這一重要抓手,構建高水平城鄉一體的新格局。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為突破口,構建“三圈一體”的格局:以城區街道和婺城新城區為主體構建都市核心發展圈,以西二環、南二環為鏈串聯周邊鎮街構建城鄉融合緊密型發展圈,以山區鄉鎮構建生態發展圈,以“黨建+X”的模式實施“十鄉百村”共創共富“五大行動”。一是“七色花”行動。以重大產業項目為龍頭,重點打造燕語湖國際垂釣中心、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雙龍尖峰山、望山隱廬農旅融合、花博園花卉產業、白沙溪等七大共創共富聯盟,并以此為核心在各鄉鎮打造一批共同富裕同心圓的單元細胞。二是“雙富”行動。到2025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2以內。實現村集體年收入3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蓋,年收入7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50%以上。三是“下山安居創富”行動。力爭5年內下山移民1萬人左右,打造全省異地搬遷婺城樣板。四是城中村改造行動。2021—2023年,新建安置房項目200萬平方米、1.2萬余套。五是城鄉美麗行動。全域推進城鄉風貌提升和未來社區建設,爭創“新時代富春山居圖縣域樣板區”。
三、聚焦“幸福婺里”這一重要抓手,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的新格局。深化“六大幸福城”建設,推進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打造“婺里優學”品牌,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打造基礎教育標桿區;打造“婺里健康”品牌,到2025年主要健康指標全面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打造“婺里善育”品牌,到2025年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50%以上,嬰幼兒健康管理率達到95%以上;打造“婺里養老”品牌,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達到25人以上;打造“婺里安居”品牌,到2025年基本建成棚改安置住房(含貨幣安置)1.5萬套;打造“婺里眾扶”品牌,到2025年,全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1.3萬元以上。
四、聚焦“文化賦能”這一重要抓手,構建高能級文化引領的新格局。守牢“紅色根脈”,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加快培育新時代的婺文化,打造“白沙溪·三十六堰”、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望山隱廬、燕語湖國際垂釣中心、茶花物種園、鐵路文化公園等六大文化新地標。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2025年,“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覆蓋率100%。
五、聚焦“花滿婺城”這一重要抓手,構建高標準美麗城鄉的新格局。持續打好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攻堅戰,力爭2021年生態文明指數進入全省前40。以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引領,力爭到2025年,全區A級景區村莊率達60%以上、游客達5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50億元,打造長三角知名的休閑旅游目的地。深入實施“千萬工程”,高質量辦好和美鄉村現場會,力爭所有行政村達到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標準,打造70個新時代和美鄉村精品村、百個幸福村莊。
六、聚焦“四治融合”這一重要抓手,構建高效能社會治理的新格局。全方位深化數字化改革,把市區“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打造為全省樣板和全國標桿,把“縣鄉一體、條抓塊統”改革打造成為精準高效縣域整體智治婺城樣板;完善“黨建統領、四治融合”基層治理體系,推動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迭代升級,扎實開展無信訪、無邪教、無毒、無交通事故、無訴訟村(社)等“五無村(社)”創建,始終保持平安指數名列全省前茅。
(轉載自《金華日報》2021年8月26日第一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