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唐艷霞)近日,在婺城區白龍橋鎮龍蟠村,一位近90歲高齡的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一名抗日英烈的故事。說起他的故事,老人幾度哽咽。
老人叫徐維經,是龍蟠村村民,也是抗日英烈徐維邦(后化名徐文佩)的弟弟。在徐維經的講述中,其兄徐維邦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光輝事跡令人深深銘記。
據徐維經講述,11歲時,徐維邦即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現金一中),由于品學兼優,被推選為金中學生自治會副主席,高二時擔任主席。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他以金中學生會主席身份,聯絡金華各校學生上街游行,呼吁抵制日貨,為流亡學生募捐。同年9月初,國民黨開展“清黨”時,徐維邦帶著9名革命人士直奔陜北,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軍事。1947年11月,他被任命為中共金湯地區特派員,化名徐文佩,潛入金湯地區活動。1948年初,他召集原“南山抗日救國自衛隊”潛伏下來的骨干,在龍蟠村宣布成立金湯地區農工自救團……件件革命事跡歷歷在目。
這些事跡中,在家鄉組建起“南山抗日救國自衛隊”,是包括徐維經在內的龍蟠村村民對徐文佩的英雄戰績中印象最深的。當年日軍撤至金蘭湯一帶,龍蟠村正處于日軍與國民黨軍對峙的前沿地帶,情況非常復雜且緊迫,為保護村里群眾,徐文佩與幾位戰友商量后,組織了一支以龍蟠、讓長、呂塘下、大于、天姆山五個村為中心的抗日隊伍“南山抗日救國自衛隊”,抗救隊白天生產自救,夜里分頭出擊。那一段時間,日寇各據點里的鬼子頻頻“失蹤”。據徐維經調查,僅在龍蟠村下楊園墳頭和讓長村大墳頭、雞毛端,抗救隊就消滅了24個日本兵,并處決了一批漢奸,使各據點炮臺的日軍一時不敢輕舉妄動。到如今,村民們仍感激當年革命英雄的付出。
1949年10月31日,徐文佩在一場剿匪戰斗中身受重傷后犧牲,目前,村里還遺留有徐文佩的英勇戰斗痕跡,徐維經時常從這些痕跡中尋找關于哥哥的記憶。如今,徐文佩的事跡以及他留給后人的革命精神仍舊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也給了村黨支部不斷前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紅色基因代代傳,革命精神永存續。去年11月份,龍蟠村在完成村組織換屆后,為了讓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下去,新一屆黨支部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繕烈士陵園。“薪火相傳,我們作為黨員一定要跟隨先輩的腳步,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龍蟠村黨支部書記徐華新告訴記者,龍蟠村黨支部是一支融入紅色革命精神的組織隊伍,不斷傳承和發揚先烈們的精神,將支部打造成一個牢不可摧的戰斗壁壘,是他們的責任與使命。
跨越世紀的紅色傳承,是龍蟠村黨支部的“發展密碼”。今年,婺城首個多村聯建農民公寓建設被納入白龍橋鎮發展計劃中,而這項民生工程就落地在龍蟠村。“這是村莊發展的絕佳機遇,我們要牢牢把握。”為切實促進民生工程的“落地開花”,徐華新帶領龍蟠村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夜以繼日投身到五村聯建農民公寓項目建設中。在項目政策處理過程中,他們挨家挨戶上門談規劃、講未來、聽心聲,用心傾聽群眾訴求,依法依規征遷,將心比心、以誠換誠,以“犇”跑的姿態,在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了土地征遷。
紅色精神是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帶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助推力,曾經的紅色“領路人”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堅定為人民服務的信念,踏石留印,砥礪前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