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妙娟、范卓崢、張曉君、翁哲寧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冬至日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使得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從這天開始,白天會一天天變長。金華人習慣將冬至稱為“冬夜”。這一天,人們祭拜祖先、吃土湯圓、腌制臘肉臘腸,全家一起度過這一年中最漫長的一夜。
食·美味暖冬
包餃子、湯圓、餛飩,制作臘腸是冬至時節的風俗。
近日,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舉辦了“溫情冬日快樂冬至”的社區鄰里節活動。該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藍金玉告訴記者,這次活動一方面讓剛換屆選舉上來的居民代表們相互認識,融洽感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鄰里關系的和睦,同時給獨居老人送去冬日里的關懷與溫暖。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拌餡、和面、搟皮……在大家合作下,熱騰騰的餃子、餛飩、湯圓呈現在大家面前,嘗上一口,溫暖涌上心頭。“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社區活動,平時我就待在家帶帶孫子,也沒有什么活動,感覺挺冷清的,這次活動的舉辦讓大家都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63歲的李傳蘭笑著告訴記者。一旁的朱誠木也接過話茬:“今天舉辦的社區活動我也覺得非常有意義,不僅能讓黨群關系更加和諧,而且通過老一輩言傳身教,傳承了我們中國的美食文化。”
活動結束后,社區工作人員將包好的餃子、湯圓、餛飩送到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手中,讓他們在寒冬中感受到溫情與關懷。
在城東街道桃園社區王奕晴家,曬在窗前紅潤光澤的臘腸讓人垂涎欲滴。冬至時節是做臘腸的好時候,一串串紅紅胖胖的香腸掛在窗前,年味撲面而來,也寓意人們對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的愿景。王阿姨把做好的香腸掛曬在竹竿上,歷經時光、日曬、風吹后,變成一道能吃一整年的美食。
源·冬至來歷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與冬至有著密切關系的是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養·調理生息
《二十四節氣冬至養生歌》
冬至夜長晨接陽,防寒保暖添衣裳;
腳暖曝背勤搓手,節欲護膚暢血流;
戶外鍛煉太極揚,忌辣燥熱堅果嘗。
在金華,有些地方有冬至泡腳的習俗,據說這樣可以去掉身上的凍瘡,過個暖和的冬天。這其中倒是蘊藏著養生智慧。冬至時節,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冬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人們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于內,避免急躁發怒將精氣內蘊于腎,化生氣血津液,促進臟腑生理功能的代謝發揮,使人體與“冬藏”之氣相適應,才能安然度過。如果違背了冬藏養生的方法,人體煥發生機的能量會不足。
除了暖暖泡個腳,常搓手對健康大有裨益。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勞宮、魚際、合谷等。通過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于手心的勞宮穴,讓心臟逐漸興奮起來;經常刺激位于雙手拇指根部隆起處的魚際穴,可疏通經絡,增強呼吸系統功能,預防感冒。搓手時間可長可短,貴在每天堅持。
在飲食方面,注意“三多三少”: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飲食忌辛辣燥熱,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念·追憶先人
冬至時節,祭祖是一件大事,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一家人來到長輩墓前,道一聲問候,聊聊這一年家里的情況。如今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倡導文明祭祖,大多數人會帶上一束菊花,向先祖祭拜。祭祖同時,人們還會帶上工具,清理雜草和墓碑。
祭祀的時限有“前三后七”之說,就是在冬至之前三天或者之后七天祭祖。祭祀食品有講究,有四樣是金華人傳統必備的:小青菜、白切肉、豆腐、豆腐包。小青菜要一整根,白切肉不放醬油,寓意清清白白;豆腐兩面煎得略微焦黃,寓意紅紅火火;豆腐包則代表豐收。此外,準備三個小杯,倒入黃酒,向先祖敬酒。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