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 黃詩媛攝
沿著平緩的湯莘公路,溯源莘畈溪,兩行銀杏夾道,兩側草木豐盈。一汪澄澈的碧水滔滔而下,娟秀而雋永,滋養了兩岸的生態綠地。初秋的微雨滴滴答答打碎了如鏡的水面,卻在空氣里沁進了黃綠的色彩。從生態景觀到村落文化挖掘,從生態農業到“小而美”的農家樂,從生態旅游到體旅經濟,莘畈溪因水而美,莘畈鄉因水而興,莘畈人因水而富。
莘畈溪屬錢塘江水系,是衢江主要支流,發源于婺城區塔石鄉大雨里西南的青蓮山,向北穿流在高山峽谷中,至莘畈鄉攔溪建有莘畈水庫。出水庫后溪谷漸寬,至洋埠鎮下徐萬年橋分兩支,一支名鵝頭頸,北流1公里入衢江,今已堵塞;一支仍東北流,在黃稍與厚大溪匯合,在董家村北入衢江。莘畈溪主流長42公里,集水面積170.9平方公里。其中,莘畈水庫位于婺城區莘畈鄉大立元村南,為莘畈溪流域的控制性蓄水工程,集雨面積49.4平方公里,主流長18.9公里,總庫容3712萬立方米,它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早在2018年,莘畈溪(祝村至大立元村段)就被評為市級美麗河湖,長約3.6公里,流經莘畈鄉祝村、方家村、大立元村三個行政村。依托莘畈溪得天獨厚的生態水資源,莘畈鄉祝村、方家、大立元三個行政村已然成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和省農家樂聚集村。莘畈鄉也由此斬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首批國家級生態鄉”、“省級生態鄉”、“浙江省第二批重要濕地”等殊榮。
“水生態”滋養大美山鄉
初秋的莘畈溪畔,年邁的古樹隔水相望,伸展出繁茂的枝葉,相擁相觸在云里。樹蔭下草葉如層層疊疊的綠色地毯,將土地的年輪隱藏得嚴嚴實實。一汪澄澈的碧水浩浩蕩蕩穿過小村,落葉流水,魚蝦嬉戲。周遭一切靜默千年,時光如流水般過去,卻依然留給這片古老的土地以旺盛的青春。
走進方家村,一株高大的狀元樹守在路旁迎來送往。樹上掛滿了鄉民許愿留下的彩色絲帶。方家村人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睦鄰友好,耕讀傳家。小村家家有水,戶戶有花。房前屋后總能見到一只只竹器,晾曬著農家地里種的番薯、南瓜,山上新挖的鮮筍、蕨菜,或是水里網上來的小魚土蝦。到了隆冬時節,熱一壺酒,蒸一份魚干,再配上番薯干、南瓜干等土法制作的零食,呼朋引伴,山南水北,圍坐一圈,閑話家常,便是水村山郭里的自在時刻。
臨山傍水,方家村處處是景。溪水漫過草叢,陽光剛剛穿透云層。雨后初晴,空氣里蒸騰起層層淺淡的綠意和草木氣息。秋蟬隱隱地傳來明響,楓樹上的綠葉悄悄然吐露紅色的葉尖。行人褪去了夏末細密的汗珠,披上了薄如蟬翼的一件開衫。匆匆的步履打古橋上踏過,一桿鋤頭一副鏟,南山下陶淵明的豆子顆粒飽滿,豐收了。冥想間不慎踩空了一腳,窸窸窣窣搖落串串露珠,驚起莘畈溪畔一灘鷗鷺。
“水文化”寄寓傳奇姑蔑
祝村是莘畈鄉政府所在地。在古村兩側的高山上,各有一處古剎,兩山之間有一條古道,穿過古道,便是姑蔑文化在金衢盆地的源頭。村中還有一座宣德堂,為三進清代建筑,如今堂前照壁上繪著二十四節氣,墻繪下是銅錢、菖蒲等性子質樸的花草。關于這個古村,坊間有不少傳說,關于姑蔑,關于莘畈溪水澆灌的煙火日常。
踏過滾滾煙塵,直抵齊魯大地,那是湯溪人的故國舊地,古稱姑蔑,后稱之為太末。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以其獨特的咸鮮之味發展出中國歷史上四大傳統菜系之首的魯菜。公元前480余年,姑蔑人背井離鄉,在金衢盆地助越伐吳,驍勇善戰,滅吳后次年即被越國所滅。2500多個春去秋來,花開了又謝,姑蔑終成遙遙相望的故土,悄然遠去的他鄉,唯留太末后人在偏安一隅的九峰山下,繁衍生息,將這口咸鮮之味在齊魯之外幻化出一種新的可能。
這口姑蔑文化孕育下的湯溪味直接影響了婺城西南山區厚大溪及莘畈溪沿線的生活文化。莘畈人說的是湯溪話,吃的是湯溪菜,舊時也屬湯溪縣管轄。莘畈人素喜以濃湯入味,咸辣提鮮,且工于腌與酵之工藝,善于油與火之調和。這一口口農家菜里藏著太末人北國南遷的前世今生。
“水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陸陸續續從樹上滾落的一顆顆大板栗喚醒了大立元村的初秋。這個古老的小村曾漫山遍野長滿栗子樹,村子也因此得名“大栗元”。這些老栗樹曾賦予了貧瘠的大立元以飽足的秋季。而如今,依托莘畈溪“美麗河湖”充足的生態流量帶來的旺盛人氣,秋風里的老栗樹搖曳出了大立元的另一個春天。
板栗剛剛落下來,大立元村村民華根珠就開始忙活起來,每日撿拾板栗,趕著早市的好價錢,平日就沿湯莘公路送到湯溪鎮上賣。但她一定不會賣完,總要多攢一些,留到節假日或是周末,市區的人潮或是旅行團的游客來到莘畈看美景,總要買上一大包莘畈土特產,把這口生態好水和新鮮好空氣凝聚成美食,帶回家去。一天下來,總能賣上三四千塊錢,頂上她從前在山下打工一個月的收入。
像華根珠一樣靠著生態環境引流創富的村民還有很多。大立元村全村460多人,常住人口100多人。老農們年歲漸長,越來越不適應都市的喧囂,卻越來越眷戀生養他長大的土地。春來挖筍,夏來做灰汁糕,秋來撿板栗、刨番薯,還真的刨出了金子。
看著家鄉越來越美,村民越來越富,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返鄉創業,為莘畈溪的生態經濟注入了鮮活的動力。早年,吳俊杰外出學手藝,掌得一手好勺。2009年,父母趕著農家樂的政策利好,在大立元村開起了小餐館,取材莘畈菜,烹制莘畈味。2015年,吳俊杰回村接手農家樂,成了一名“農家樂二代”。得益于早年在餐飲界打拼的積累,吳俊杰對農家樂功能區進行了重新劃分,針對莘畈食材進行了新菜品研發。一年下來,小店利潤超20萬元。
百花齊放的小農經濟提供了相對完善的散客配套。莘畈鄉圍繞生態水主題,引進了系列水主題項目和相關專業運營團隊。今年4月,莘畈鄉引進“潤合欣畈”體育產業項目,針對青少年群體,從體育知識、體育促高、體育心理三個方面,進行了課程研發。小朋友們可以在趣味體驗中掌握體育保健、體育安全等運動常識;5到13歲的孩子可以通過專項體育訓練,在生長發育期輔助長高;親子可以通過系列活動增進互動與合作,在專業指導下融洽彼此關系,首月營收60多萬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