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婺城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把自然效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讓我們一起行走在婺城的山水之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訪綠水青山這座“生態金礦”。
記者彭麗莎
秀美宜居創造幸福生活
一幢幢布局合理、花滿庭院的樓房,一條條干凈整潔、寬敞筆直的道路,還有一張張笑逐顏開的臉龐……不得不讓人由衷贊嘆眼前這幅和諧的鄉村畫卷。雅畈鎮芳田村就是這幅鄉村畫卷中的一個小“窗口”。
芳田村背靠武義江邊,一口荷花湖坐落于村內,兩旁綠樹成蔭。
2017年,芳田村借助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東風,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和環境品位,把難點當亮點、把廢墟當花園、把小溪當綠道,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閑場所、景觀綠化,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幾年下來,村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先這里是個廢棄的池塘,垃圾污水都往里面倒,到了夏天,大家都得捏著鼻子走過這里。現在好了,廢墟變花園,連同整個村的環境都變得越來越好了!本幼≡诟浇拇迕裥鞎詽娮C了廢棄池塘變美麗公園的蝶變過程。
徐曉濤口中的這個“公園”位于村子的中央,占地600多平方米,是村民來往必經的場所。在改造之前,池塘中一潭渾水,垃圾隨意丟棄,污水直接排入其中,到了夏天臭氣沖天,村民怨聲載道。于是,村兩委和村民下定決心、團結一致,想方設法治愈了這一“頑疾”。
一時間,廢棄池塘搖身一變,變成了有涼亭、有健身器材,綠化優美的小公園;閑置多年的危舊房變成了辦公大樓、景觀綠帶;路面破損的2000多平米曬谷場變成了集操場、涼亭、綠道長廊等一體的休閑廣場;穿村而過的河道變成了兩岸綠樹成蔭、景色優美的景觀長廊……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美美麗麗的環境變化,帶來更和諧的民風,更團結的民心。
不僅如此,今年四月底以來,芳田村在原有的基礎設施上再提升,著手打造美麗庭院一條街,鼓勵村民們共同參與到美麗庭院建設當中,點綴小家園,美麗大家園。
綠水青山鋪展鄉村畫卷
從小“窗口”看婺城這一大“窗口”。其實,像芳田村這樣的鄉村畫卷在婺城不勝枚舉,它們星星點點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
近年來,婺城區不斷深化“雙城”戰略,以大花園建設為目標,以“花滿婺城”為載體,聚焦全域秀美、生態富美、景致精美、環境優美,發展美麗經濟,打造大花園、美麗集鎮、和美鄉村升級版。
住在婺城的百姓常說:“小時候記憶里游過的小河、聞過的空氣,都回來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綠色,已經成為婺城最美的底色。
立秋一過,豐收的喜悅就已經加速飛奔,向忙碌了大半年的村民們張開擁抱了。在蔣堂鎮許里村的裕州家庭農場里,成片的新品種紅美人橘子碩大豐滿。再過幾個月,這70畝的橘子就將迎來大豐收。農場主人夏紅勇望著家門口這片綠油油的“寶藏”,難掩內心期待。
幾年前,夏紅勇還是個生豬養殖戶,聞著“臭水溝”,吃著“環境飯”,村莊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為此,夏紅勇和村民們放棄了舊產業,走上了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在綠水青山之間找到了農業“富礦”。
蔣堂鎮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農業開發歷史悠久,耕地資源豐富,是浙江、蚣壐晃寥绤^。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蔣堂鎮成為聞名遐邇的農業特色強鎮。
不僅如此,依托綠水青山與優美生態,綠色經濟在這里壯大,農旅經濟在這里開花。2019年,蔣堂鎮被列為全省28個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創建對象之一,將在兩年時間內,以富硒特色產業為基礎、農旅融合發展為主線,打造主導產業優、田園風光美、農耕文化深、農旅融合緊的省級特色農業強鎮。
鄉村振興最終的落腳點在于村集體創富和百姓增富,婺城因地制宜引領鄉村在生態資源上找發展機會,讓更多的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山水顏值換來美麗經濟
在沙畈鄉,高儒村串聯成片的上百畝綠色原生態稻穗撐大了“肚子”;芝肚坑村的純天然土蜂蜜已被提前預訂,供不應求;烏云村的香榧樹也已碩果累累……面對田間地頭、山間林下豐富多彩的果實,村民們更加堅定腳下的這片綠水青山,是自然回饋的“綠色寶礦”。
沙畈鄉地處婺南山區,距離市區50余公里,繁茂的林木與完好的生態植被環繞著沙畈水庫,守護著金華人的“大水缸”。面對飲用水源保護地給當地產業發展帶來限制的困境時,沙畈鄉的村民們用智慧和勤奮,把“美麗資源”轉換為“美麗經濟”,以“美麗經濟”反哺“美麗鄉村”,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間找到了一條持久、循環、綠色發展的路徑——“生態+旅游”。
在沙畈鄉道路盡頭的銀坑村,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游擊戰的根據地,也是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區。村民們在美化家園的同時,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學習交流。
在群山滴翠和潺潺流水之間,寧靜的銀坑村從2015年11月份創建金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來,吸引數以萬次的游客前來參觀學習,真正起到了綠一片山、紅一顆心、富一方人的連鎖效益。下一步,銀坑村將繼續發揚光大紅色革命精神,配合綠色生態助推和美鄉村的建設。
應對變局,開拓新局。近年來,沙畈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林地資源和歷史資源,把有限的資源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推動山區經濟由傳統單一向復合多元化轉型,促進農民增收,真正實現萬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天藍,地綠,水凈,是婺城如今的新模樣。婺城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當中,始終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把生活、生產、生態融為一體,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本,拓寬了鄉村經濟綠色發展渠道,因地制宜激活鄉村發展,真正實現綠水青山下的鄉村振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